“志愿終可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志愿終可酬”全詩
幸逢東閣開,又阻西園游。
清輝散廣座,孤影隨行舟。
袞衣如示歸,志愿終可酬。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謝君貺中秋見招不及赴》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謝君貺中秋見招不及赴》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謝君貺,中秋見招不及赴。
不侍庾公宴,月華虛四秋。
幸逢東閣開,又阻西園游。
清輝散廣座,孤影隨行舟。
袞衣如示歸,志愿終可酬。
詩意:
這首詩詞是司馬光向君貺表達歉意的作品。司馬光因故未能參加庾公的宴會,而在中秋之夜,他感到月光虛幻,仿佛已過了四個秋天。雖然他有幸被邀請參觀東閣,但又因某種原因無法游覽西園。他感到自己的清輝散盡于廣闊的座位上,孤影只能隨著船行。他的袞衣仿佛在示意他歸去,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志愿最終能夠得到回報。
賞析:
這首詩詞以中秋之夜為背景,通過描繪司馬光無法參加庾公宴會的遺憾和對東閣和西園的無法游覽的遺憾,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失落和無奈之情。詩中運用了月華、清輝和孤影等意象,以及袞衣和志愿等象征,增強了詩詞的意境和情感表達。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對于無法實現愿望的遺憾和對未來希望的堅持。
“志愿終可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è jūn kuàng zhōng qiū jiàn zhāo bù jí fù
謝君貺中秋見招不及赴
bù shì yǔ gōng yàn, yuè huá xū sì qiū.
不侍庾公宴,月華虛四秋。
xìng féng dōng gé kāi, yòu zǔ xī yuán yóu.
幸逢東閣開,又阻西園游。
qīng huī sàn guǎng zuò, gū yǐng suí háng zhōu.
清輝散廣座,孤影隨行舟。
gǔn yī rú shì guī, zhì yuàn zhōng kě chóu.
袞衣如示歸,志愿終可酬。
“志愿終可酬”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