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嘯白楊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風嘯白楊秋”全詩
豈有生長在,祗知名可留。
露沾寒草晚,風嘯白楊秋。
地下求文友,應從顧陸游。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又代孫檢討作二首》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又代孫檢討作二首》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人作為天地的客人,處世如同漂浮無依。難道只有出生和成長,才能留下名聲。露水沾濕寒草,晚上風吹白楊樹。在地下尋找文友,應該向顧和陸游學習。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對處世之道的思索。作者認為人類只是天地間的過客,生命如同漂浮無定的浮萍,而真正能夠留下來的,只有名聲和聲譽。詩中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寒草上沾滿了露水,白楊樹在秋風中呼嘯。最后,作者表達了對于尋找文友的渴望,并提到了兩位著名的文人顧炎武和陸游。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人生和處世之道的思考。作者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色,寄托了自己對于人生短暫和無常的感慨。詩中的寒草和白楊樹,象征著人生的無常和變化。作者通過對于名聲和聲譽的思考,提醒人們應該追求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只追求虛名。最后,作者表達了對于文學交流和尋找志同道合的文友的渴望,以此來尋求心靈的寄托和共鳴。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于人生和處世之道的獨特見解,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風嘯白楊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òu dài sūn jiǎn tǎo zuò èr shǒu
又代孫檢討作二首
rén wéi tiān dì kè, chǔ shì ruò fú xiū.
人為天地客,處世若浮休。
qǐ yǒu shēng zhǎng zài, zhī zhī míng kě liú.
豈有生長在,祗知名可留。
lù zhān hán cǎo wǎn, fēng xiào bái yáng qiū.
露沾寒草晚,風嘯白楊秋。
dì xià qiú wén yǒu, yìng cóng gù lù yóu.
地下求文友,應從顧陸游。
“風嘯白楊秋”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