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修太伯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嚴修太伯祠”全詩
專用清談治,非如俗吏為。
林疏丹橘迥,稻熟白芒欹。
宜使民無忘,嚴修太伯祠。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送揚太祝知長洲縣》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揚太祝知長洲縣》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述了長洲縣的美景和司馬光對于治理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三吳佳縣首,民物舊熙熙。
專用清談治,非如俗吏為。
林疏丹橘迥,稻熟白芒欹。
宜使民無忘,嚴修太伯祠。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長洲縣為背景,描繪了這個地方的美麗和繁榮。詩中提到的“三吳”指的是蘇州、無錫和常州,這三個地方在宋代以其富饒和繁華而聞名。詩人稱贊長洲縣是這些地方中的佳縣之首,形容當地的民物繁盛,生活充滿活力。
詩中提到的“清談治”表明司馬光主張以清談之道來治理長洲縣,而不是像一般的官員那樣追求俗務。這體現了司馬光對于清廉、高尚的治理理念的追求。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長洲縣的自然景觀。林木疏落,丹橘樹與其他植物錯落有致,給人以寧靜和美好的感覺。稻谷已經成熟,稻穗上的白芒傾斜,形成了一幅豐收的景象。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希望,他希望人民不要忘記這樣美好的時光,同時呼吁嚴格修繕太伯祠,以示對先祖的尊敬和敬意。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長洲縣的美景和表達對于清廉治理的追求,展現了司馬光對于社會和人民的關懷,同時也表達了對于傳統文化和先祖的敬仰之情。
“嚴修太伯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yáng tài zhù zhī cháng zhōu xiàn
送揚太祝知長洲縣
sān wú jiā xiàn shǒu, mín wù jiù xī xī.
三吳佳縣首,民物舊熙熙。
zhuān yòng qīng tán zhì, fēi rú sú lì wèi.
專用清談治,非如俗吏為。
lín shū dān jú jiǒng, dào shú bái máng yī.
林疏丹橘迥,稻熟白芒欹。
yí shǐ mín wú wàng, yán xiū tài bó cí.
宜使民無忘,嚴修太伯祠。
“嚴修太伯祠”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