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嗟圣賢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吁嗟圣賢教”全詩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嬰孩寄樹顛,就水捕鷠鱸。
所歡同鳥獸,身意復何拘。
吾行遍九州,此風皆已無。
吁嗟圣賢教,不覺久躊躕。
作者簡介(元結)
元結(719~772年),中國唐代文學家。字次山,號漫叟 、聱叟 。河南魯山人。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后,歸隱商余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大歷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長安。
《系樂府十二首·思太古》元結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東南三千里,沅湘是太湖。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嬰孩寄樹顛,就水捕鰒鱸。
所歡同鳥獸,身意復何拘。
吾行遍九州,此風皆已無。
吁嗟圣賢教,不覺久躊躕。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元結所創作的《系樂府十二首》之一,題為《思太古》。詩中描述了一幅寧靜自然的鄉村景致。
詩的前兩句“東南三千里,沅湘是太湖”,以自然景觀為開頭,展現了東南地區的廣闊景色,以沅湘兩個地名指代太湖,形象地描繪了湖泊的遼闊。
接著,詩人描繪了湖上的深山谷地,“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這句意味著這些居住在山谷里的人看上去并不聰明,在人們眼中有些愚笨。這或許是因為他們與外界隔絕,生活在恬靜的自然環境中。
隨后,詩人用“嬰孩寄樹顛,就水捕鰒鱸”來形容這些居民的生活方式。嬰孩們在樹上玩耍,他們捕捉蘸水中的鰒鱸,享受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趣。這一切都顯示了這些人的無拘無束和對自然的依賴。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改變和現實的思考。“吾行遍九州,此風皆已無。”詩人曾周游各地,看到的景色都變得尋常平庸,沒有了當初的美好。這也讓詩人感嘆圣賢教育,也無法改變現實的困境,感到無可奈何。
整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鄉村生活,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簡約生活的向往,并對現實的無奈和困境感到痛苦。在充滿了自然和溫馨的描繪中,詩人展示了對自然的贊美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吁嗟圣賢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ì yuè fǔ shí èr shǒu sī tài gǔ
系樂府十二首·思太古
dōng nán sān qiān lǐ, yuán xiāng wèi tài hú.
東南三千里,沅湘為太湖。
hú shàng shān gǔ shēn, yǒu rén duō shì yú.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yīng hái jì shù diān, jiù shuǐ bǔ yú lú.
嬰孩寄樹顛,就水捕鷠鱸。
suǒ huān tóng niǎo shòu, shēn yì fù hé jū.
所歡同鳥獸,身意復何拘。
wú xíng biàn jiǔ zhōu, cǐ fēng jiē yǐ wú.
吾行遍九州,此風皆已無。
xū jiē shèng xián jiào, bù jué jiǔ chóu chú.
吁嗟圣賢教,不覺久躊躕。
“吁嗟圣賢教”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三肴 (仄韻) 去聲十九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