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佶屈修蛇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佶屈修蛇尾”全詩
綢直老龍須,佶屈修蛇尾。
支郎雖畜馬,不忍裁為箠。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和端式十題·垂崖鞭》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端式十題·垂崖鞭》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竹引春根,垂透蒼崖底。
綢直老龍須,佶屈修蛇尾。
支郎雖畜馬,不忍裁為箠。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山崖下的景象。山崖上的竹子像春天的根一樣向下延伸,垂掛到蒼崖的底部。這些竹子像老龍的須一樣細長而直,就像蛇的尾巴一樣彎曲。詩人提到了一個名叫支郎的人,他養馬,但不忍心將竹子剪下來做鞭子。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山崖下的竹子,展示了自然界的美麗景色。詩人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將竹子比作春天的根、老龍的須和蛇的尾巴,形象生動地表達了竹子的形態和姿態。詩人通過描述支郎不忍心將竹子剪下來做鞭子,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愛護之情。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妙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佶屈修蛇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duān shì shí tí chuí yá biān
和端式十題·垂崖鞭
shān zhú yǐn chūn gēn, chuí tòu cāng yá dǐ.
山竹引春根,垂透蒼崖底。
chóu zhí lǎo lóng xū, jí qū xiū shé wěi.
綢直老龍須,佶屈修蛇尾。
zhī láng suī chù mǎ, bù rěn cái wèi chuí.
支郎雖畜馬,不忍裁為箠。
“佶屈修蛇尾”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五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