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慟哭出松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慟哭出松徑”全詩
豈負襁褓受,橫遭章綬纏。
更來知幾日,遺恨恐終天。
慟哭出松徑,悲風為颯然。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辭墳》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辭墳》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十年一展昔,旬浹復東旋。
豈負襁褓受,橫遭章綬纏。
更來知幾日,遺恨恐終天。
慟哭出松徑,悲風為颯然。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司馬光對自己的人生經歷和遭遇的思考和感慨。詩中通過描繪自己的旅途和心境,表達了對過去十年的回顧和對未來的擔憂,以及對逝去的時光和遺憾的思念之情。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首句“十年一展昔,旬浹復東旋”,描繪了作者十年一次的回鄉之旅,以及旅途的艱辛和漫長。接著,“豈負襁褓受,橫遭章綬纏”,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在家鄉的期望和責任感,以及在外面所受到的種種困擾和束縛。
接下來的兩句“更來知幾日,遺恨恐終天”,表達了作者對時間的不確定和對未來的擔憂。他感嘆自己不知道還能活多久,擔心自己的遺憾和悔恨可能會伴隨他一生。最后兩句“慟哭出松徑,悲風為颯然”,通過描繪作者悲痛的哭聲和凄涼的風聲,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痛苦和悲傷。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現了作者對人生經歷和遭遇的思考和感慨。它通過對時間流逝和人生的無常的描繪,表達了對逝去時光和遺憾的思念之情,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未來的擔憂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慟哭出松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í fén
辭墳
shí nián yī zhǎn xī, xún jiā fù dōng xuán.
十年一展昔,旬浹復東旋。
qǐ fù qiǎng bǎo shòu, héng zāo zhāng shòu chán.
豈負襁褓受,橫遭章綬纏。
gèng lái zhī jǐ rì, yí hèn kǒng zhōng tiān.
更來知幾日,遺恨恐終天。
tòng kū chū sōng jìng, bēi fēng wèi sà rán.
慟哭出松徑,悲風為颯然。
“慟哭出松徑”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