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諂言不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諂言不聽”全詩
一章四韻八句)
為君之道,何以為明?功不濫賞,罪不濫刑;
讜言則聽,諂言不聽;王至是然,可為明焉。
分類:
作者簡介(元結)
元結(719~772年),中國唐代文學家。字次山,號漫叟 、聱叟 。河南魯山人。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后,歸隱商余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大歷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長安。
《二風詩·治風詩五篇·至正》元結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二風詩·治風詩五篇·至正》
為君之道,何以為明?
功不濫賞,罪不濫刑;
讜言則聽,諂言不聽;
王至是然,可為明焉。
詩意:這首詩詞是元結用他的治國理政思想所寫的一首詩,主題是為君之道。他認為一個君王要怎樣才能明智地治理國家?答案是要公正地賞罰,傾聽忠言而不接受諂媚之言。只有君王能夠做到這些,才能算是明智的。
賞析: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于治理國家的理念。他認為,一個明智的君王應該以公正的態度來獎勵功臣,懲罰罪人;只聽取真誠的忠言,而不接受虛偽的諂媚之辭。只有這樣,君王才能被認為是明智的。
作者的思想深邃而實用,他認為一個好的君王應該以公正為準則來治理國家,不濫用賞罰權力,聽取真實的建議,不受迎合之辭所蒙蔽。通過這樣的治理方式,才能達到國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這些思想在唐代官僚體制中尤為重要,展示了作者對于理想國家的向往和思考。
“諂言不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èr fēng shī zhì fēng shī wǔ piān zhì zhèng
二風詩·治風詩五篇·至正
gǔ yǒu zhèng wáng, néng zhèng shèn gōng hé yǐ ān shàng xià, gù wèi zhì zhèng zhī shī
(古有正王,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故為《至正》之詩
yī zhāng sì yùn bā jù
一章四韻八句)
wèi jūn zhī dào, hé yǐ wéi míng? gōng bù làn shǎng, zuì bù làn xíng
為君之道,何以為明?功不濫賞,罪不濫刑;
dǎng yán zé tīng, chǎn yán bù tīng wáng zhì shì rán, kě wèi míng yān.
讜言則聽,諂言不聽;王至是然,可為明焉。
“諂言不聽”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