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時相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流落時相見”全詩
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
暗滴花莖露,斜暉月過城。
那知橫吹笛,江外作邊聲。
分類:
作者簡介(張繼)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春夜皇甫冉宅歡宴(一作對酒)》張繼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春夜皇甫冉宅歡宴(一作對酒)》是唐代張繼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春夜在皇甫冉的家中歡宴,并表達了流落異鄉的情感。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流落時相見,悲歡共此情。
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
暗滴花莖露,斜暉月過城。
那知橫吹笛,江外作邊聲。
詩詞中的“流落時相見”指詩人與皇甫冉在異鄉相遇,他們共同經歷了流落的苦難,這種離鄉背井的經歷引發了對故鄉、對親情的思念之情。詩中的“悲歡”暗示了他們一起度過了悲喜交加的時光。
“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揭示了在宴會上,由于暢飲美酒,詩人的心情被酒興所抬升,煩憂被輕視。酒成為他們心境的橋梁,使他們能夠忘卻痛苦,共同享受平靜和歡樂。
詩中描寫了春夜的景色。暗暗滴落的露珠象征著夜晚的寒涼,而斜照的月光透過城市照亮了宴會的場景。這種景色上的描繪增加了詩歌的意境和氛圍。
最后的兩句“那知橫吹笛,江外作邊聲”以橫笛的聲音為背景,象征著外界邊境的動蕩和不安。這一句也暗示著流落在外的身份,以及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流離失所的情感和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通過描繪歡宴、春夜以及橫笛聲音等細節,詩人傳達了他內心的感受和對于流離異鄉生活的反思。同時,詩中運用了意象和隱喻,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整首詩詞通過抒發個人情感,表達了詩人對故鄉、親人和友情的思念之情。
“流落時相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n yè huáng fǔ rǎn zhái huān yàn yī zuò duì jiǔ
春夜皇甫冉宅歡宴(一作對酒)
liú luò shí xiāng jiàn, bēi huān gòng cǐ qíng.
流落時相見,悲歡共此情。
xìng yīn zūn jiǔ qià, chóu wèi gù rén qīng.
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
àn dī huā jīng lù, xié huī yuè guò chéng.
暗滴花莖露,斜暉月過城。
nǎ zhī héng chuī dí, jiāng wài zuò biān shēng.
那知橫吹笛,江外作邊聲。
“流落時相見”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