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憔悴鴛鴦不自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憔悴鴛鴦不自由”全詩
鏡中鸞舞只堪愁。
庭前花是同心樹,山下泉分兩玉流。
金絡馬,木蘭舟。
誰家紅袖水西樓。
春風?殺官橋柳,吹盡香綿不放
分類: 鷓鴣天
作者簡介(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鷓鴣天》元好問 翻譯、賞析和詩意
《鷓鴣天·憔悴鴛鴦不自由》是元代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憔悴鴛鴦不自由,
鏡中鸞舞只堪愁。
庭前花是同心樹,
山下泉分兩玉流。
金絡馬,木蘭舟,
誰家紅袖水西樓。
春風?殺官橋柳,
吹盡香綿不放。
中文譯文:
疲憊的鴛鴦無法自由,
鏡中的鸞舞只能引起愁緒。
庭院里的花兒像同心樹一樣,
山下的泉水分成兩股玉流。
金絡的馬,木蘭的舟,
誰家的紅袖在水西樓上。
春風吹過殺官橋上的柳樹,
吹走了所有的芳香,不肯放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凄涼的景象,通過對鴛鴦、鸞舞、花樹、泉水、金絡馬、木蘭舟、紅袖和柳樹等元素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憂愁和無奈。
首先,憔悴的鴛鴦象征著疲憊和束縛,無法自由地展翅飛翔。這可以被視為作者自身的寫照,也可能是對當時社會局勢的隱喻。
其次,鏡中的鸞舞只能引起愁緒,暗示著美好事物只能在虛幻的世界中存在,無法真正觸及和擁有。這種無法實現的美好也增加了作者的憂愁情緒。
庭前的花兒被形容為同心樹,意味著它們緊密地相連,象征著團結和親密。然而,山下的泉水卻分成了兩股玉流,暗示著分離和分道揚鑣。
金絡馬和木蘭舟是詩中的兩個形象,它們代表著豪華和華麗。紅袖水西樓則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可能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場景,與前文中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最后,春風吹過殺官橋上的柳樹,吹走了所有的芳香,不肯放手。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但卻被現實的殘酷所打破,無法實現。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憂愁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元代社會的一些現實困境。
“憔悴鴛鴦不自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è gū tiān
鷓鴣天
qiáo cuì yuān yāng bù zì yóu.
憔悴鴛鴦不自由。
jìng zhōng luán wǔ zhǐ kān chóu.
鏡中鸞舞只堪愁。
tíng qián huā shì tóng xīn shù, shān xià quán fēn liǎng yù liú.
庭前花是同心樹,山下泉分兩玉流。
jīn luò mǎ, mù lán zhōu.
金絡馬,木蘭舟。
shuí jiā hóng xiù shuǐ xī lóu.
誰家紅袖水西樓。
chūn fēng? shā guān qiáo liǔ, chuī jǐn xiāng mián bù fàng
春風?殺官橋柳,吹盡香綿不放
“憔悴鴛鴦不自由”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