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溪已作風雷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湍溪已作風雷惡”全詩
湍溪已作風雷惡,更在云山氣象中。
分類:
作者簡介(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臺山雜吟》元好問 翻譯、賞析和詩意
《臺山雜吟》是元代文學家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臺山的壯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贊美和敬畏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萬壑千巖位置雄,
偶從天巧見神功。
湍溪已作風雷惡,
更在云山氣象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壯麗的自然景觀為背景,通過描繪山巒和溪流的雄偉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詩中的“萬壑千巖位置雄”形容了臺山的地勢險峻,山巒層疊,給人以雄奇之感。作者稱這種景色是“偶從天巧見神功”,表達了他對自然景觀的贊嘆和對造物主的敬畏之情。
接著,詩中提到“湍溪已作風雷惡”,這句表達了溪流湍急的狀態,形容了水流的猛烈和威力。這種景象進一步強調了臺山的壯麗和磅礴。最后一句“更在云山氣象中”,則指出了云霧繚繞的山巒之間,給人以神秘和變幻的感覺。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臺山的壯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敬畏和贊美之情。通過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和意象,詩詞展現了大自然的雄偉和神奇之處,讓讀者感受到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深深的感動和敬畏。
“湍溪已作風雷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ái shān zá yín
臺山雜吟
wàn hè qiān yán wèi zhì xióng, ǒu cóng tiān qiǎo jiàn shén gōng.
萬壑千巖位置雄,偶從天巧見神功。
tuān xī yǐ zuò fēng léi è, gèng zài yún shān qì xiàng zhōng.
湍溪已作風雷惡,更在云山氣象中。
“湍溪已作風雷惡”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仄韻) 入聲十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