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香佳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秋香佳樹”全詩
想暮雨珠簾,秋香佳樹,指顧臺城。
臺城。
為誰西望,但哀弦、凄斷似平生。
只道江山如畫,爭教天地無情。
風云奔走十年兵。
慘澹入經營。
問對酒當歌,曹侯墓上,何用虛名。
青青。
故都喬木,悵西陵、遺恨幾時平。
安得參軍健筆,為君重賦蕪城。
分類: 三臺
作者簡介(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一般的懷古詞,往往是詞人先將目睹之景物攝入筆底,然后再追昔念舊,抒發感慨。元好問畢竟是個不愿“俯仰隨人”的詞家,他避開前人之蹊徑,先逆筆蓄勢,濃墨飽蘸,涂抹出鄴城往日之壯景。筆力勁健,橫空而出,首句就突兀不凡,極力渲染了鄴城的五都氣象(曹操為魏王時都于鄴,然而,北周大象二年,即580 年,相州總管尉遲迥討伐自居大丞相總知中外兵馬事的楊堅,兵敗,堅焚毀鄴城 。千年名都,化為廢墟 )。繼而,又以“想”字領起以下幾句,既補敘了上文畫面的現實根據,即來自主觀的推想,又以細小景物的工筆描繪,彌縫了壯觀畫面的疏曠,使畫面更為秀麗壯美 。“臺城”一詞的疊出,既加強了表述語氣 ,又使詞意騰挪頓宕 ,由推想中的主觀意象 ,自然地過渡到眼下的耳目所及。“為誰西望”的問句再次蓄勢,如大壩截江,激流回旋。詞人對這一問句不作正面回答,以“哀弦凄斷”委婉地透露出個中消息。追念古昔,恰恰是為了寄慨當前。魏武帝曹操酷愛音樂 ,當年 ,這里必定是管弦齊鳴,不絕于耳。而今,盡管弦音猶在,但它分別彈奏的是哀怨凄惋的亡國之音。蓄勢于前,力見于后。因有前面的鋪墊渲染 ,故而逼出上片的末尾二問句。“只道”一詞使詞意再次轉折 ,進而否定了壯麗景觀的客觀存在,也為下片的蕩開筆勢 、 抒發吊古之幽思又設伏筆。“ 爭教天地無情”,則吐露出詞人的一腔心事,他既為隨著歲月的遷延江山易色而嘆惋,又為金王朝的一朝覆亡而悵恨。
魏武帝曹操曾被譽作“ 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為統一大業戎馬倥,盡艱辛。他自建安九年擊敗袁尚等軍閥,奪得鄴城,至建安十八年受封魏出,建魏社稷宗廟,整整經歷了十年。詞人將曹操一生業績,濃縮在“風云奔走”寥寥數字中,極具概括力,暗示出“經營”如畫江山非易,很自然地過渡到對曹操墓地的正面描寫。以西陵雜草叢生的荒冷場面,與開首所描寫的鄴城的繁盛景象進行強烈對比,以抒發難平之“遺恨 ”,下語深沉凝重,有力透紙背之工。吊古往往意在傷今 ,與其說是曹操“遺恨幾時平”,倒不如說詞人自身 。隨著筆勢的轉折騰挪 ,詞意亦漸趨顯豁 。此時 ,雖金之已有五年,但他的愛國之心并泯滅 。他要將對故國的追念和痛悼的深情 ,融注于筆端 ,“淚水和墨寫《離騷》。”這正是詞作中時隱時現的作者秉筆之旨。
“秋香佳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ù lán huā màn yóu sān tái èr shǒu
木蘭花慢 游三臺二首
yōng shuāng quē, lóng hǔ qì, yù zhēng róng.
擁ㄖㄖ雙闕,龍虎氣,郁崢嶸。
xiǎng mù yǔ zhū lián, qiū xiāng jiā shù, zhǐ gù tái chéng.
想暮雨珠簾,秋香佳樹,指顧臺城。
tái chéng.
臺城。
wèi shuí xī wàng, dàn āi xián qī duàn shì píng shēng.
為誰西望,但哀弦、凄斷似平生。
zhī dào jiāng shān rú huà, zhēng jiào tiān dì wú qíng.
只道江山如畫,爭教天地無情。
fēng yún bēn zǒu shí nián bīng.
風云奔走十年兵。
cǎn dàn rù jīng yíng.
慘澹入經營。
wèn duì jiǔ dāng gē, cáo hóu mù shàng, hé yòng xū míng.
問對酒當歌,曹侯墓上,何用虛名。
qīng qīng.
青青。
gù dū qiáo mù, chàng xī líng yí hèn jǐ shí píng.
故都喬木,悵西陵、遺恨幾時平。
ān dé cān jūn jiàn bǐ, wèi jūn zhòng fù wú chéng.
安得參軍健筆,為君重賦蕪城。
“秋香佳樹”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仄韻) 去聲七遇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