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冠遂忘返”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掛冠遂忘返”全詩
人言無僧久,草滿不復鏟。
灘聲激悲壯,山意出高蹇。
當年香山老,掛冠遂忘返。
高情留詩軸。
清話入禪版。
誰言海山去,蕭散仍在眼。
溪寒不可涉,倚杖西林晚。
分類:
作者簡介(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龍門雜詩》元好問 翻譯、賞析和詩意
《龍門雜詩》是元代作家元好問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石樓繞清伊,塵土天所限。
這里的“石樓”指的是龍門山上的樓閣,環繞在清澈的伊水旁邊。詩中表達了石樓被塵土所限制的意象,暗示了作者對于境遇的感慨。
人言無僧久,草滿不復鏟。
人們說僧人已經離開很久了,草木已經長滿了僧人曾經居住的地方,不再有人來清理。這句詩表達了歲月流轉,人事已非的感慨。
灘聲激悲壯,山意出高蹇。
灘水的聲音激蕩著悲壯的情感,山巒的意境展現出高遠而險峻的特點。這兩句詩描繪了自然景觀中的壯美和艱難,與人生的起伏和挑戰相呼應。
當年香山老,掛冠遂忘返。
這里的“香山老”指的是曾經在香山修行的老僧。他在修行過程中,掛上了僧人的頭巾,從此忘卻了塵世的煩惱,不再回頭。
高情留詩軸,清話入禪版。
這里表達了作者的高尚情操,他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過寫詩的方式留存下來,成為永恒的詩卷。同時,他的言辭也融入了禪宗的思想。
誰言海山去,蕭散仍在眼。
有人說海和山已經離去,但是它們的景色依然在我的眼前。這句詩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景色的深深留戀和珍視。
溪寒不可涉,倚杖西林晚。
溪水寒冷無法涉過,作者便倚著拐杖在西林中度過晚年。這句詩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環境的敬畏和對于人生晚年的安詳。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表達個人情感,展現了元好問對于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同時,詩中融入了禪宗的思想,強調了超越塵世的追求和內心的寧靜。
“掛冠遂忘返”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óng mén zá shī
龍門雜詩
shí lóu rào qīng yī, chén tǔ tiān suǒ xiàn.
石樓繞清伊,塵土天所限。
rén yán wú sēng jiǔ, cǎo mǎn bù fù chǎn.
人言無僧久,草滿不復鏟。
tān shēng jī bēi zhuàng, shān yì chū gāo jiǎn.
灘聲激悲壯,山意出高蹇。
dāng nián xiāng shān lǎo, guà guān suì wàng fǎn.
當年香山老,掛冠遂忘返。
gāo qíng liú shī zhóu.
高情留詩軸。
qīng huà rù chán bǎn.
清話入禪版。
shuí yán hǎi shān qù, xiāo sàn réng zài yǎn.
誰言海山去,蕭散仍在眼。
xī hán bù kě shè, yǐ zhàng xī lín wǎn.
溪寒不可涉,倚杖西林晚。
“掛冠遂忘返”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三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