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在江干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亭在江干寺”全詩
秋階響松子,雨壁上苔衣。
絕境長難得,浮生不擬歸。
旅懷何計是,西崦入斜暉。
分類:
作者簡介(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漢族,浙江大里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后,曾漫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翠微亭》林逋 翻譯、賞析和詩意
《翠微亭》是宋代詩人林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翠微亭,位于江干寺,清涼更加翠綠。秋天的臺階上響著松子的聲音,雨水滴在墻壁上的苔蘚衣裳。在這個偏僻的地方,很難得到外界的消息,我不愿意回到喧囂的塵世。作為旅人,我該怎么辦呢?我決定走向西崦,迎接斜暉的照耀。
這首詩詞以描繪翠微亭為主題,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清涼幽靜之地的向往和對浮生苦難的思考。詩中的翠微亭是一個僻靜的地方,被綠意所環繞,給人一種清涼宜人的感覺。秋天的臺階上傳來松子的聲音,墻壁上的苔蘚衣裳則暗示著這個地方的濕潤和靜謐。詩人在這個地方感受到了一種與世隔絕的境地,他不愿意回到喧囂的塵世,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厭倦和對自由自在的向往。
詩人在面對浮生苦難時,思考著作為旅人的自己該如何應對。他決定走向西崦,迎接斜暉的照耀。這里的西崦可以理解為邊陲之地,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內心的追求和向往之地。詩人希望通過追求內心的自由和遠離塵囂,找到一種超脫世俗的境界。
整首詩詞以清涼幽靜的景物描寫為主線,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和對內心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自由自在、遠離塵囂的向往。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浮生苦難的思考和對人生境遇的反思。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林逋獨特的詩意和對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
“亭在江干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uì wēi tíng
翠微亭
tíng zài jiāng gān sì, qīng liáng gèng cuì wēi.
亭在江干寺,清涼更翠微。
qiū jiē xiǎng sōng zǐ, yǔ bì shàng tái yī.
秋階響松子,雨壁上苔衣。
jué jìng zhǎng nán de, fú shēng bù nǐ guī.
絕境長難得,浮生不擬歸。
lǚ huái hé jì shì, xī yān rù xié huī.
旅懷何計是,西崦入斜暉。
“亭在江干寺”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