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塞日初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雁塞日初晴”全詩
危竿緣廣漠,古竇傍長城。
拔劍金星出,彎弧玉羽鳴。
誰知系虜者,賈誼是書生。
分類:
作者簡介(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相和歌辭·度關山》李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相和歌辭·度關山》
雁塞日初晴,
胡關雪復平。
危竿緣廣漠,
古竇傍長城。
拔劍金星出,
彎弧玉羽鳴。
誰知系虜者,
賈誼是書生。
中文譯文:
雁塞的天空日初升起晴朗的陽光,
胡關的雪又重新平息。
險峻的山崗靠近廣闊的草原,
古老的窯洞依靠著長城。
拔出劍的金星閃耀,
彎曲的弓弦傳來玉羽的鳴聲。
誰能知道,被捆綁著的俘虜,
曾經是文士賈誼。
詩意:
這首詩以雁塞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北方邊塞的景象。詩人以生動的描寫展示了雁塞地區在日出初晴時的美景,雪消了又平,展示了北方冬季的寒冷和無垠的廣袤。長城和古窯洞成為了邊塞地區的象征。在這個冰雪覆蓋的環境中,詩人提到了拔劍、金星和弓弦,暗示了邊塞的戰爭暴力與軍事防守。最后,作者提到被捆綁的俘虜賈誼,表達了沉重的思考和反思。
賞析:
這首詩寫景描寫細膩清新,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和意象,展現了北方邊塞地區獨特的美感。詩人通過描繪大自然景觀以及邊塞的特征來傳達一種無垠遼闊和悲壯的氛圍。同時,通過對俘虜賈誼的提及,詩人以一種暗示的方式表達了對戰爭的思考與反思。這首詩既展現了北方邊塞的蒼茫和遼闊,又喚起了對戰爭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意義。
“雁塞日初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āng hè gē cí dù guān shān
相和歌辭·度關山
yàn sāi rì chū qíng, hú guān xuě fù píng.
雁塞日初晴,胡關雪復平。
wēi gān yuán guǎng mò, gǔ dòu bàng cháng chéng.
危竿緣廣漠,古竇傍長城。
bá jiàn jīn xīng chū, wān hú yù yǔ míng.
拔劍金星出,彎弧玉羽鳴。
shéi zhī xì lǔ zhě, jiǎ yì shì shū shēng.
誰知系虜者,賈誼是書生。
“雁塞日初晴”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