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恐穆王八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但恐穆王八駿”全詩
所以蒿里,墳出蕺蕺。
氣凌云天,龍騰鳳集。
盡為風消土吃,狐掇蟻拾。
黃金不啼玉不泣,白楊騷屑。
亂風愁月,折碑石人,莽穢榛沒,牛羊窸窣.時見牧童兒,弄枯骨。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相和歌辭》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蒿里》是唐代詩人貫休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兔子不慢,烏鴉更急,
只是擔心穆王的白馬競跑,無鞭來不及。
所以在蒿里,土墳上長滿了草。
氣勢沖云天,龍鳳四處聚集。
一切都被風吹散,土被螞蟻啃食。
黃金無淚水,玉不發聲,
白楊樹上飄落的纖細枝葉。
凌亂的風,憂郁的月,倒塌的碑石,
荒涼的森林中沒有殘存,牛羊窸窣聲起。
時不時能看到牧童兒,玩弄著枯骨玩偶。
詩意:
這首詩以描繪自然景物的方式,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世事變遷的感慨與思考。詩人以兔子和烏鴉競速的畫面開頭,寓意著時間流逝的速度飛快。而穆王的白馬比兔子和烏鴉更快,暗示了時間不等人,有時會錯過機會。蒿里的土墳上長滿了蒿草,象征著人們已經離開世間,埋葬在土地之下。接下來的描寫表達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混亂和毀壞,如風吹散的等等。最后,詩人通過描寫牧童兒弄枯骨玩偶,寄托了對逝去時光的回憶和對生命脆弱性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通過簡潔明了的文字,以自然景物為載體,表達了詩人對光陰流逝、生命無常和社會亂象的思考。詩人運用了很多象征手法,如兔子、烏鴉、白馬、蒿草等,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景象融入其中,使詩詞具有深刻的意境和哲理。詩人抒發了對時光流轉速度的憂慮和對逝去時光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反映了社會混亂和生命脆弱的現實。整首詩以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語言,帶給讀者深深的思考和共鳴。
“但恐穆王八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āng hè gē cí
相和歌辭
tù bù chí, wū gèng jí, dàn kǒng mù wáng bā jùn, zhe biān bù jí.
兔不遲,烏更急,但恐穆王八駿,著鞭不及。
suǒ yǐ hāo lǐ,
所以蒿里,
fén chū jí jí.
墳出蕺蕺。
qì líng yún tiān, lóng téng fèng jí.
氣凌云天,龍騰鳳集。
jǐn wèi fēng xiāo tǔ chī,
盡為風消土吃,
hú duō yǐ shí.
狐掇蟻拾。
huáng jīn bù tí yù bù qì, bái yáng sāo xiè.
黃金不啼玉不泣,白楊騷屑。
luàn fēng chóu yuè,
亂風愁月,
zhé bēi shí rén, mǎng huì zhēn méi, niú yáng xī sū. shí jiàn mù tóng ér, nòng kū gǔ.
折碑石人,莽穢榛沒,牛羊窸窣.時見牧童兒,弄枯骨。
“但恐穆王八駿”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二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