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去千余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相去千余載”全詩
相去千余載,能與同令名。
亦嘗便侍從,況有冰玉清。
山懷山東業,力制河北兵。
云煙忽起晦,日月不得明。
白首無所為,脫身吳楚城。
七十還印綬,不以名教輕。
葺堂讀舊書,時出郊郭行。
水邊觀游魚,樹底愛啼鶯。
適逢野老語,復問農人耕。
紛紛世上士,車馬無此情。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寄題張光祿榮佚堂》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題張光祿榮佚堂》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疏氏曾任兩位傅相,張氏今為兩位卿相。
相隔千余年,但仍能同享美名。
曾經侍奉在二位身邊,更有冰玉一般的清高。
懷念山東的功業,努力抵御河北的敵兵。
云煙突然籠罩天空,使得白晝與月光無光。
老去之時無所作為,離開了吳楚的城池。
七十歲依然獲得官印和綬帶,不因名望輕視教化。
修繕書堂讀舊書,時常到野外郊郭游行。
在水邊觀賞游動的魚兒,在樹下傾聽啼鳥的歌聲。
恰逢野老的言語,又詢問農人的耕作。
在紛紛擾擾的世間,車馬奔馳卻無此情趣。
詩意:
這首詩詞以寄托之意,表達了作者對過去和現在的兩位仕宦名臣的贊美和思念之情。詩中描述了疏氏和張氏在不同時代的輝煌和高尚品德,并將他們與當下的世俗名士進行對比,表達出對這兩位前輩的崇敬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慨。作者通過描繪山川壯麗、自然景物和農耕生活的場景,展示了對自然和寧靜生活的向往,強調了現世榮辱名利的虛幻和無常。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過去和現在名臣的對比,反映了作者對時代的思考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作者以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為背景,展示了對真正的品德和內涵的追求,與世俗名士的浮華相對立。詩詞表達了對清高品德的崇敬,強調了追求內心寧靜與自然美的重要性。整首詩詞意境高遠,情感真摯,通過對過去和現在的對比,喚起讀者對于現代社會價值觀的思考。
“相去千余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tí zhāng guāng lù róng yì táng
寄題張光祿榮佚堂
shū shì xī èr fù, zhāng shì jīn liǎng qīng.
疏氏昔二傅,張氏今兩卿。
xiāng qù qiān yú zài, néng yǔ tóng lìng míng.
相去千余載,能與同令名。
yì cháng biàn shì cóng, kuàng yǒu bīng yù qīng.
亦嘗便侍從,況有冰玉清。
shān huái shān dōng yè, lì zhì hé běi bīng.
山懷山東業,力制河北兵。
yún yān hū qǐ huì, rì yuè bù dé míng.
云煙忽起晦,日月不得明。
bái shǒu wú suǒ wéi, tuō shēn wú chǔ chéng.
白首無所為,脫身吳楚城。
qī shí hái yìn shòu, bù yǐ míng jiào qīng.
七十還印綬,不以名教輕。
qì táng dú jiù shū, shí chū jiāo guō xíng.
葺堂讀舊書,時出郊郭行。
shuǐ biān guān yóu yú, shù dǐ ài tí yīng.
水邊觀游魚,樹底愛啼鶯。
shì féng yě lǎo yǔ, fù wèn nóng rén gēng.
適逢野老語,復問農人耕。
fēn fēn shì shàng shì, chē mǎ wú cǐ qíng.
紛紛世上士,車馬無此情。
“相去千余載”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仄韻) 去聲十一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