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照石橋旁畔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想照石橋旁畔人”全詩
試問當年與今日,清光不改只如新。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寄天臺梵才上人》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天臺梵才上人》是宋代文人梅堯臣的詩作。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常觀月從東海出,
想照石橋旁畔人。
試問當年與今日,
清光不改只如新。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常常觀察月亮從東海升起,同時想象著它照耀著石橋旁的人。作者試問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差別,然而清明的月光依然沒有改變,如同它始終新鮮一樣。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月亮的出現和光芒,表達了作者對時間的思考和對永恒之美的贊嘆。首先,作者提到自己常常觀察月亮從東海升起,這顯示了他對自然景觀的關注和敏感。東海作為一個廣闊的大海象征著無邊無際的時間流逝,而月亮的升起則象征著新的開始和希望。其次,作者通過想象月光照耀著石橋旁的人,展現了他對人類存在的思考。石橋作為一個堅固的建筑物,代表著歷史和歲月的流轉,而人則是在時間中流轉的存在。作者試問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差別,但他也暗示著清明的月光并沒有改變,它依然保持著原始的純凈和美麗。這種對清光不變的表達,反映了作者對永恒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月亮的升起和光芒,并通過對過去與現在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時間的思考和對永恒之美的贊嘆。它既展示了自然景觀的壯麗,又探討了人類存在的意義,給人一種超越時空的感悟和思考。
“想照石橋旁畔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tiān tāi fàn cái shàng rén
寄天臺梵才上人
cháng guān yuè cóng dōng hǎi chū, xiǎng zhào shí qiáo páng pàn rén.
常觀月從東海出,想照石橋旁畔人。
shì wèn dāng nián yǔ jīn rì, qīng guāng bù gǎi zhī rú xīn.
試問當年與今日,清光不改只如新。
“想照石橋旁畔人”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