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只與地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山只與地靈”全詩
分明秋月影,向此石上布。
中又隱孤壁,紫錦藉圓素。
山只與地靈,暗巧不欲露。
乃值人所獲,裁為文室具。
獨立筆硯間,莫使浮埃度。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詠歐陽永叔文石硯屏二首》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歐陽永叔文石硯屏二首》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鑿山侵古云,
破石見寒樹。
分明秋月影,
向此石上布。
中又隱孤壁,
紫錦藉圓素。
山只與地靈,
暗巧不欲露。
乃值人所獲,
裁為文室具。
獨立筆硯間,
莫使浮埃度。
詩意:
該詩描繪了一塊文石硯屏的景象。文石以山石為材料,經過人工鑿琢而成,具有獨特的形狀和紋理。詩人通過描寫文石硯屏的外觀和所蘊含的意境,表達了對藝術創作和文化傳承的贊美之情。
賞析:
這首詩以簡練而質樸的語言,展現了文石硯屏的神秘和美感。首兩句"鑿山侵古云,破石見寒樹"描繪了文石的形狀,仿佛是從古山中鑿取而出,石上還留有寒秋樹影。接下來的兩句"分明秋月影,向此石上布"表現了透過秋月的光影,照耀在文石上,使其更加明晰可見。
下半部分的描述中,"中又隱孤壁,紫錦藉圓素"揭示了文石內部的隱秘和高雅。文石內部形成了一道孤壁,上面覆蓋著紫色的錦繡,形成一種高貴而素雅的氛圍。
接著的兩句"山只與地靈,暗巧不欲露"表達了文石與自然的融合,它既具有山的靈性,又有地的精華,如此巧妙而又不愿被過多揭示。
最后兩句"乃值人所獲,裁為文室具。獨立筆硯間,莫使浮埃度"表達了對文石的珍藏和使用的態度。文石經人的發現和獲得,被用來打造成文房四寶之一的硯臺。在書寫之時,應注意不要讓浮塵落在筆硯之間,以免影響書寫的純凈和雅致。
整首詩以簡潔的詞句,描繪了文石硯屏的形態和意蘊,展示了作者對藝術創作和文化傳承的贊美之情,既表達了對自然山水的崇敬之意,又表現了文人雅士對文房雅器的珍視和對藝術的追求。
“山只與地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ōu yáng yǒng shū wén shí yàn píng èr shǒu
詠歐陽永叔文石硯屏二首
záo shān qīn gǔ yún, pò shí jiàn hán shù.
鑿山侵古云,破石見寒樹。
fēn míng qiū yuè yǐng, xiàng cǐ shí shàng bù.
分明秋月影,向此石上布。
zhōng yòu yǐn gū bì, zǐ jǐn jí yuán sù.
中又隱孤壁,紫錦藉圓素。
shān zhǐ yǔ dì líng, àn qiǎo bù yù lù.
山只與地靈,暗巧不欲露。
nǎi zhí rén suǒ huò, cái wéi wén shì jù.
乃值人所獲,裁為文室具。
dú lì bǐ yàn jiān, mò shǐ fú āi dù.
獨立筆硯間,莫使浮埃度。
“山只與地靈”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