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雁不知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野雁不知數”全詩
曾無設羅意,空自見船驚。
渺渺拍波去,紛紛孤嶼盈。
苦寒非塞外,霜落夜淮清。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淮上雜詩六首》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淮上雜詩六首》是宋代詩人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野雁不知數,
翳然川上鳴。
曾無設羅意,
空自見船驚。
渺渺拍波去,
紛紛孤嶼盈。
苦寒非塞外,
霜落夜淮清。
中文譯文:
野雁不知道自己的數量,
陰影下川上鳴叫。
曾經沒有設想羅網的意圖,
卻空自然地驚起了船來。
渺渺的雁陣拍打著波浪離去,
紛紛孤立的小島填滿了眼前。
苦寒并非北方邊塞,
霜落在夜晚的淮河清澈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淮河上的一幕景象,通過野雁的叫聲和船只的驚擾來表達了自然界的活躍和寧靜的矛盾。詩人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展示了自然界的變化和人與自然的關系。
首先,詩人提到野雁不知道自己的數量,暗示了野雁的數量龐大,無法精確計數。這種無數的野雁在川上鳴叫,形成了一幅動態而有生命力的畫面。
接著,詩人提到曾經沒有設想羅網的意圖,但船只仍然被野雁的叫聲驚擾。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在表達人類對自然的干預和影響的無奈。盡管人類沒有設置羅網來捕捉野雁,但船只的出現還是使得野雁受到了驚嚇。這種情景展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系。
接下來,詩人描述了渺渺的雁陣拍打波浪離去,孤立的小島紛紛填滿了眼前的景象。這里通過描繪自然界的變化,表達了變幻莫測的景象和世界的多樣性。
最后,詩人提到苦寒并非北方邊塞,霜落在夜晚的淮河清澈中。這里詩人通過對季節的描寫,展示了淮河地區冬天的清寒和純凈。與北方邊塞相比,淮河的冬天更加溫和,霜落在夜晚使得淮河的清澈更加明顯。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示了自然界的變化和人與自然的關系。詩人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同時也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和多樣性。
“野雁不知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ái shàng zá shī liù shǒu
淮上雜詩六首
yě yàn bù zhī shù, yì rán chuān shàng míng.
野雁不知數,翳然川上鳴。
céng wú shè luó yì, kōng zì jiàn chuán jīng.
曾無設羅意,空自見船驚。
miǎo miǎo pāi bō qù, fēn fēn gū yǔ yíng.
渺渺拍波去,紛紛孤嶼盈。
kǔ hán fēi sài wài, shuāng luò yè huái qīng.
苦寒非塞外,霜落夜淮清。
“野雁不知數”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仄韻) 去聲七遇 (仄韻) 入聲三覺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