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野僧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知野僧歸”全詩
千重萬重翠,正望落日中。
不知野僧歸,石徑寒易通。
松間無人掃,隕葉如斷鬉。
獨行逢暮寒,衣裂溪上風。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送允從上人還廬山》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允從上人還廬山》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高云在下,
諸壑藏半空。
千重萬重翠,
正望落日中。
不知野僧歸,
石徑寒易通。
松間無人掃,
隕葉如斷鬉。
獨行逢暮寒,
衣裂溪上風。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梅堯臣送別廬山上的云從上人的情景。詩人站在高山之巔,俯瞰云霧漂浮在山下,山谷隱沒在半空之中。山勢層巒疊嶂,綠意蔥蘢,正好望見太陽即將落山。詩人不知道野外的僧人何時歸來,寒冷的石徑卻容易通行。松樹之間無人整理,已經落下的松針如同斷裂的鬃毛般散亂。獨自行走時遇到夜晚的寒冷,衣衫破裂受到溪上的風吹襲。
賞析:
這首詩詞以廬山為背景,通過山高云在、諸壑藏半空等描繪手法,展現了廬山壯麗的山勢和云霧繚繞的景象。山脈層巒疊嶂,如同千重萬重的翠綠屏風,正好對照著夕陽的余暉。同時,詩人以廬山寺僧云從的離去為線索,抒發了對離別的無奈之情。詩人不知道云從什么時候才會歸來,但廬山的石徑寒冷卻并不妨礙他的行走,反而顯得通暢易行。詩中的松樹和落葉形成了獨特的意境,松間無人掃,隕葉如斷鬉,以寥寥數語描繪出松樹雜亂的景象,增添了凄涼之感。最后兩句則表達了獨行逢暮寒時的孤寂和無助,衣裂溪上風給人一種寒冷的感覺,也暗示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頹廢。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廬山的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景物描繪和情感抒發,表達了詩人對離別的無奈和孤獨的心境,給人以深沉的思考和意境的感受。
“不知野僧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yǔn cóng shàng rén hái lú shān
送允從上人還廬山
shān gāo yún zài xià, zhū hè cáng bàn kōng.
山高云在下,諸壑藏半空。
qiān zhòng wàn zhòng cuì, zhèng wàng luò rì zhōng.
千重萬重翠,正望落日中。
bù zhī yě sēng guī, shí jìng hán yì tōng.
不知野僧歸,石徑寒易通。
sōng jiān wú rén sǎo, yǔn yè rú duàn zōng.
松間無人掃,隕葉如斷鬉。
dú xíng féng mù hán, yī liè xī shàng fēng.
獨行逢暮寒,衣裂溪上風。
“不知野僧歸”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