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聽到寒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從聽到寒休”全詩
岸旁蕭與艾,從聽到寒休。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午日三首》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午日三首》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梅堯臣。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百草可當藥,舟行未及收。
岸邊有蕭與艾,一起傾聽直到寒休。
詩意:
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感悟。作者用簡潔的語言,以草藥與舟行作為象征,表達了人們對自然萬物的珍視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的"百草"象征著大自然中的各種生命,而"舟行不及收"則意味著時間的匆忙,無法將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盡收眼底。在岸邊,有"蕭"(指蕭瑟的風聲)和"艾"(指艾草的香氣),這是作者借以表達自然界的聲音和氣息,以及對自然的傾聽與感知。最后一句"從聽到寒休"傳遞了一種思考和等待的情感,人們在聆聽自然聲音的同時,也等待著冬天的來臨。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以及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感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對時光的思考。通過草藥和舟行的比喻,作者將自然界的生命與時間的流逝相結合,強調了人們對自然萬物的珍視以及時間的無情。岸邊的"蕭"和"艾"則增添了一種詩意和意境,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的聲音和氣息。最后一句"從聽到寒休"則給人以思考和等待的感覺,呼應了整首詩的主題。這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意味的語言,傳遞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時光流逝的思考,讓讀者在靜心欣賞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與無限。
“從聽到寒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ǔ rì sān shǒu
午日三首
bǎi cǎo kān wèi yào, zhōu xíng bù jí shōu.
百草堪為藥,舟行不及收。
àn páng xiāo yǔ ài, cóng tīng dào hán xiū.
岸旁蕭與艾,從聽到寒休。
“從聽到寒休”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