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波無去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滄波無去蹤”全詩
帶月涉溪水,過山聞寺鐘。
未嫌云衲濕,已喜野人逢。
且莫似杯渡,滄波無去蹤。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送達觀禪師歸隱靜寺古律二首》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達觀禪師歸隱靜寺古律二首》是梅堯臣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栗林霜下熟,歸摘御窮冬。
帶月涉溪水,過山聞寺鐘。
未嫌云衲濕,已喜野人逢。
且莫似杯渡,滄波無去蹤。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名叫達觀的禪師歸隱回靜寺的情景。詩中通過描寫栗林下的成熟霜果、在寒冬中采摘果實,以及帶著月光涉足溪水、經過山間聽到寺廟的鐘聲,表達了禪師返歸自然的意愿和對禪修生活的向往。詩的最后兩句寄托了詩人對禪修者的期望,希望他們不要像過河的杯子一樣留下痕跡,而能像野人一樣在波濤中不留痕跡地前行。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優美的語言描繪了禪師歸隱的場景,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和禪修生活的隱喻,表達了對禪修者的祝愿和期待。詩人運用了寒冬果實和夜間溪水的意象,突出了禪修者回歸自然、追求內心寧靜的精神追求。通過描述禪師歸隱的過程,詩人表達了對禪修者的贊美和敬意,認為他們能夠適應苦寒、追求精神的超脫和自由。
詩的最后兩句"且莫似杯渡,滄波無去蹤"是整首詩的精華所在。詩人通過杯渡的隱喻,表達了對禪修者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在修行中不留下絲毫痕跡,像野人一樣自由自在地行走在波濤之上。這里的"杯渡"可以理解為修行者渡過河流時留下的痕跡,而"野人"則象征著超脫塵世的禪修者,他們能夠超越世俗的束縛,在修行中達到心靈的自由。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傳達了禪修者追求寧靜與自由的精神追求,表達了對禪修者的贊美和祝福,同時也蘊含了對禪修生活的思考和啟示。
“滄波無去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dá guān chán shī guī yǐn jìng sì gǔ lǜ èr shǒu
送達觀禪師歸隱靜寺古律二首
lì lín shuāng xià shú, guī zhāi yù qióng dōng.
栗林霜下熟,歸摘御窮冬。
dài yuè shè xī shuǐ, guò shān wén sì zhōng.
帶月涉溪水,過山聞寺鐘。
wèi xián yún nà shī, yǐ xǐ yě rén féng.
未嫌云衲濕,已喜野人逢。
qiě mò shì bēi dù, cāng bō wú qù zōng.
且莫似杯渡,滄波無去蹤。
“滄波無去蹤”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