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苦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下無苦寒”全詩
機杼固已勤,刀尺誠獨難。
裁縫失分寸,長短為損殘。
嘗聞仲山甫,能補帝袞完。
袞完民衣足,天下無苦寒。
徐從信都學,染翦宜棄冠。
彼實山甫徒,爾亦非綷剜。
東歸道自勝,人誰故時看。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送徐無黨歸婺州》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徐無黨歸婺州》是一首宋代梅堯臣創作的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吳蠶吐柔絲,越女織美紈。
江南地區以養蠶為主要產業,吳地的蠶絲是非常柔軟的,而越女織出的絹紡品質也非常美好。
機杼固已勤,刀尺誠獨難。
指織布的機杼,固定地勤奮工作,而剪裁布料則是個獨特的難題。
裁縫失分寸,長短為損殘。
裁縫技藝不精,無法準確把握衣物的長度,導致長短不一,使衣物變得殘缺不全。
嘗聞仲山甫,能補帝袞完。
聽說仲山甫(唐代宰相)善于補綴衣物,可以將殘缺的帝王禮服修補得完好無損。
袞完民衣足,天下無苦寒。
如果帝袞和民眾的衣物都完好無損,整個天下就不會有人忍受寒冷的苦楚。
徐從信都學,染翦宜棄冠。
徐無黨受到了仲山甫的啟發,學習修補衣物的技藝,可以放下高官厚祿,專心從事這個行業。
彼實山甫徒,爾亦非綷剜。
雖然仲山甫是真正的能人,但你也不是平凡之輩,不應該被束縛。
東歸道自勝,人誰故時看。
回到故鄉婺州,追求自己心中的道義,無需在乎別人的眼光。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織布和裁縫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對修補衣物技藝的崇敬之情。詩中通過仲山甫的傳世佳話,表達了對高尚品德和技藝的贊美。同時,詩人也借此表達了自己對徐無黨的鼓勵和贊揚,鼓勵他發揚仲山甫的精神,不受限制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道德準則。整首詩意深遠,表達了對技藝的崇尚和對人格追求的推崇,體現了宋代士人崇尚道德修養和追求自我價值的思想風貌。
“天下無苦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xú wú dǎng guī wù zhōu
送徐無黨歸婺州
wú cán tǔ róu sī, yuè nǚ zhī měi wán.
吳蠶吐柔絲,越女織美紈。
jī zhù gù yǐ qín, dāo chǐ chéng dú nán.
機杼固已勤,刀尺誠獨難。
cái féng shī fēn cùn, cháng duǎn wèi sǔn cán.
裁縫失分寸,長短為損殘。
cháng wén zhòng shān fǔ, néng bǔ dì gǔn wán.
嘗聞仲山甫,能補帝袞完。
gǔn wán mín yī zú, tiān xià wú kǔ hán.
袞完民衣足,天下無苦寒。
xú cóng xìn dōu xué, rǎn jiǎn yí qì guān.
徐從信都學,染翦宜棄冠。
bǐ shí shān fǔ tú, ěr yì fēi cuì wān.
彼實山甫徒,爾亦非綷剜。
dōng guī dào zì shèng, rén shuí gù shí kàn.
東歸道自勝,人誰故時看。
“天下無苦寒”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