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餌芝不為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餌芝不為難”全詩
心既慣世內,跡欲還人間。
昭亭忽來過,覽古興長嘆。
野寺拂塵壁,丹陽已斕斒。
殿角虛寶鐸,微風聲珊珊。
遺像與筆跡,始得觀裴顏。
淺井何泠泠,前溪何潺潺。
幽幽隨猿鳥,渾渾忘區寰。
裂裳不為媿,餌芝不為難。
坐對寒雨中,松上孤鶴還。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依韻和郭秘校昭亭山偶作》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依韻和郭秘校昭亭山偶作》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知君棄官后,
江上尋名山。
心既慣世內,
跡欲還人間。
我知道你放棄了官職,
在江上尋找名山。
你的心已經習慣了塵世,
但你的足跡卻渴望回歸人間。
昭亭忽來過,
覽古興長嘆。
野寺拂塵壁,
丹陽已斕斒。
昭亭突然來到眼前,
俯瞰古跡,引起長久的嘆息。
野寺被塵埃覆蓋著,
丹陽已經變得燦爛多彩。
殿角虛寶鐸,
微風聲珊珊。
遺像與筆跡,
始得觀裴顏。
廟宇角落懸掛著虛幻的寶鐸,
微風吹過,發出沙沙聲響。
我終于得以觀賞裴顏的遺像和書跡。
淺井何泠泠,
前溪何潺潺。
幽幽隨猿鳥,
渾渾忘區寰。
淺井發出淙淙的聲音,
前溪流水潺潺作響。
在幽靜的山谷中,隨著猿鳥的叫聲,
我仿佛忘卻了塵世的紛擾。
裂裳不為媿,
餌芝不為難。
坐對寒雨中,
松上孤鶴還。
即使我的衣袖破裂也不覺得羞恥,
即使吃些簡單的食物也不覺得困難。
坐在寒雨中,
松樹上的孤鶴仍然存在。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詩人在名山游覽時的心境和感受,表達了對塵世的厭倦和對自然山水的向往。詩人通過觀賞古跡、感嘆丹陽的美麗以及尋找裴顏的遺跡,表達了對歷史文化的敬仰和對古人的羨慕。詩中還融入了自然景色的描繪,通過描寫清澈的井水、潺潺的溪流和幽靜的山谷,展現了詩人心境的寧靜與超脫。
整首詩詞以自然山水為背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和詩人的感受,展示了對塵世的疲倦和對自然的向往,表達了對歷史文化的敬仰和對古人的羨慕之情。同時,詩人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以及對自我情感的表達,使得這首詩詞充滿了禪意和超越塵世的意境。
“餌芝不為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 yùn hé guō mì xiào zhāo tíng shān ǒu zuò
依韻和郭秘校昭亭山偶作
zhī jūn qì guān hòu, jiāng shàng xún míng shān.
知君棄官後,江上尋名山。
xīn jì guàn shì nèi, jī yù hái rén jiān.
心既慣世內,跡欲還人間。
zhāo tíng hū lái guò, lǎn gǔ xìng cháng tàn.
昭亭忽來過,覽古興長嘆。
yě sì fú chén bì, dān yáng yǐ lán bān.
野寺拂塵壁,丹陽已斕斒。
diàn jiǎo xū bǎo duó, wēi fēng shēng shān shān.
殿角虛寶鐸,微風聲珊珊。
yí xiàng yǔ bǐ jī, shǐ dé guān péi yán.
遺像與筆跡,始得觀裴顏。
qiǎn jǐng hé líng líng, qián xī hé chán chán.
淺井何泠泠,前溪何潺潺。
yōu yōu suí yuán niǎo, hún hún wàng qū huán.
幽幽隨猿鳥,渾渾忘區寰。
liè shang bù wéi kuì, ěr zhī bù wéi nán.
裂裳不為媿,餌芝不為難。
zuò duì hán yǔ zhōng, sōng shàng gū hè hái.
坐對寒雨中,松上孤鶴還。
“餌芝不為難”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