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意為之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物意為之摧”全詩
移影上素壁,與我相徘徊。
是夜正中秋,天地霧露開。
人疑玉兔出,藥杵不生埃。
嫦娥倚冰輪,艷色若自媒。
他夕豈不孚,物意為之摧。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八月十五日夜東軒》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八月十五日夜東軒》是宋代梅堯臣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隔竹已見月,清光度溪來。
移影上素壁,與我相徘徊。
是夜正中秋,天地霧露開。
人疑玉兔出,藥杵不生埃。
嫦娥倚冰輪,艷色若自媒。
他夕豈不孚,物意為之摧。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八月十五夜的景象。詩人通過竹籬隔開的空隙看到了皎潔的月光照射在溪水上。月光的倒影移動在素色的墻壁上,與詩人一起徘徊。這個夜晚是中秋節,天地間的霧露散開,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人們懷疑月宮中的玉兔是否出來,但是藥杵并沒有生起塵埃。嫦娥依靠著冰輪,她的美麗色彩仿佛在自我陶醉。詩人在這個夜晚感到迷惑,物事的意義似乎變得脆弱不堪。
賞析:
這首詩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表達了詩人在一個中秋夜晚的感受和思考。詩中的意象多以自然景物為主,如月光、竹籬、溪水等,這些景物與人的情感交融,展示了詩人對于自然的敏感和對人生的思索。
詩中描繪的月光通過竹籬的隔離傳遞給詩人,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微妙的聯系。月光的倒影在素色的壁上移動,與詩人相互徘徊,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追求與思考。
詩中提到的中秋節象征著團圓和祝福,但詩人卻在這個時刻感到迷惑和孤寂。嫦娥的形象象征著美麗和渴望,但她卻在冰輪上倚靠,顯得孤單而自媒。詩人通過這些意象的對比,表達了他對人世間的疑惑和對物事的思考。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示了詩人對于自然和人生的深思,給人以沉靜、寂寥的感覺。通過這種描寫手法,梅堯臣將自然景物與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詩詞充滿了哲理和意境。
“物意為之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ā yuè shí wǔ rì yè dōng xuān
八月十五日夜東軒
gé zhú yǐ jiàn yuè, qīng guāng dù xī lái.
隔竹已見月,清光度溪來。
yí yǐng shàng sù bì, yǔ wǒ xiāng pái huái.
移影上素壁,與我相徘徊。
shì yè zhèng zhōng qiū, tiān dì wù lù kāi.
是夜正中秋,天地霧露開。
rén yí yù tù chū, yào chǔ bù shēng āi.
人疑玉兔出,藥杵不生埃。
cháng é yǐ bīng lún, yàn sè ruò zì méi.
嫦娥倚冰輪,艷色若自媒。
tā xī qǐ bù fú, wù yì wèi zhī cuī.
他夕豈不孚,物意為之摧。
“物意為之摧”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