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渡時有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獸渡時有跡”全詩
魚寒未動鱗,獸渡時有跡。
篙師畏割丹,敲拉碎圭璧。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十春溪水》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十春溪水》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春水冰欲開,
傍岸已微釋。
魚寒未動鱗,
獸渡時有跡。
篙師畏割丹,
敲拉碎圭璧。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春天的溪水景象。春水雖然被冰封,但已經開始解凍,岸邊的冰已經開始融化。魚兒因為寒冷而不活動,但獸類在渡過溪水時留下了痕跡。船夫們害怕劃破紅色的冰,小心翼翼地舀水和劃船,生怕打破了美麗的玉璧。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春天的溪水景象,表達了自然界的變化和人與自然的關系。詩人以簡潔凝練的語言刻畫了春水解凍的過程,用冰欲開、傍岸微釋的詞語揭示了春天的溫暖正在逐漸到來。詩中的魚兒因為水溫還不夠暖和而不活動,獸類在過河時留下的痕跡則顯示了春天的跡象已經出現。詩人還通過篙師畏割丹、敲拉碎圭璧的描寫,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對美好事物的呵護之情。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展示了梅堯臣細膩的觀察力和對自然的熱愛。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一個清新、靜謐而又變幻莫測的春天世界。讀者可以感受到春天的到來,體味到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同時,詩人對自然的敬畏之情也使人產生對自然的敬仰和保護之心。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傳達了豐富的情感和意境,展示了梅堯臣獨特的藝術才華。
“獸渡時有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duān shì shàng rén shí yǒng qí shí chūn xī shuǐ
和端式上人十詠其十春溪水
chūn shuǐ bīng yù kāi, bàng àn yǐ wēi shì.
春水冰欲開,傍岸已微釋。
yú hán wèi dòng lín, shòu dù shí yǒu jī.
魚寒未動鱗,獸渡時有跡。
gāo shī wèi gē dān, qiāo lā suì guī bì.
篙師畏割丹,敲拉碎圭璧。
“獸渡時有跡”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