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見子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往往見子孫”全詩
種桑事春蠶,栽桂事華構。
嘗聞云蓋下,聚書為大富。
往往見子孫,緣天掇星宿。
掇星星若珠,光彩出屋漏。
秋收萬種田,作酒日為壽。
亦有千里歸,錦衣行白晝。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寄題廬陵董氏桂林書齋》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題廬陵董氏桂林書齋》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東桑柘多,江南松桂茂。
種桑事春蠶,栽桂事華構。
嘗聞云蓋下,聚書為大富。
往往見子孫,緣天掇星宿。
掇星星若珠,光彩出屋漏。
秋收萬種田,作酒日為壽。
亦有千里歸,錦衣行白晝。
詩意:
這首詩以寫景和寫人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廬陵董氏桂林書齋的贊美和祝福之情。詩人以山東和江南兩地的桑樹、松樹、桂樹為象征,描繪了大自然的豐富和茂盛。他提到桑樹和春蠶,暗示了桑蠶養殖和絲綢業的興盛。而種植桂樹則象征著華美的建筑和藝術的修養。
詩人進一步描述了書齋的富饒景象,稱其為"云蓋下",意味著書齋仿佛被云霧所籠罩。他說書齋中充滿了書籍,這些書籍聚集在一起,使主人富有。詩人稱贊書齋主人的后代,表示他們能夠與天地相通,擁有卓越的才智和運氣。
詩人接著用"掇星星若珠,光彩出屋漏"的形象描繪書齋的壯麗景象。這里的"掇星"指的是書齋主人的后代,他們的才華猶如璀璨的珍珠一樣,光彩照耀整個屋檐。這種景象象征著書齋的富饒和光榮。
最后,詩人提到了收獲豐收的場景和白天行走的錦衣美人。他說秋天的收獲使人們富有,日子變得幸福而長壽。同時,他也提到了旅途歸來的人,穿著錦衣,在白天行走。這一描寫暗示了書齋主人的高貴和顯赫身份。
賞析:
《寄題廬陵董氏桂林書齋》通過對桑柘、松桂等自然景物的描繪,以及對書齋主人及其后代的贊美,表達了對書齋和主人的敬佩和祝福之情。詩詞運用了豐富的象征意義,將自然景物與人物形象相結合,展現了繁榮富饒的景象和書齋主人的高尚品質。
詩詞的整體語言簡練明快,用詞精準,形象生動。通過描繪豐富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場景,詩人展示了廬陵董氏桂林書齋的壯麗和富饒,同時也表達了對書齋主人及其后代的美好祝愿。整首詩詞以飽滿的情感和積極的態度展示了作者對美好事物和成功人生的渴望和贊美。詩詞的意境優美,給人以愉悅和啟發,讓人感受到繁榮和幸福的氛圍。
“往往見子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tí lú líng dǒng shì guì lín shū zhāi
寄題廬陵董氏桂林書齋
shān dōng sāng zhè duō, jiāng nán sōng guì mào.
山東桑柘多,江南松桂茂。
zhǒng sāng shì chūn cán, zāi guì shì huá gòu.
種桑事春蠶,栽桂事華構。
cháng wén yún gài xià, jù shū wèi dà fù.
嘗聞云蓋下,聚書為大富。
wǎng wǎng jiàn zǐ sūn, yuán tiān duō xīng xiù.
往往見子孫,緣天掇星宿。
duō xīng xīng ruò zhū, guāng cǎi chū wū lòu.
掇星星若珠,光彩出屋漏。
qiū shōu wàn zhòng tián, zuò jiǔ rì wèi shòu.
秋收萬種田,作酒日為壽。
yì yǒu qiān lǐ guī, jǐn yī xíng bái zhòu.
亦有千里歸,錦衣行白晝。
“往往見子孫”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