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望白衣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持望白衣來”全詩
猶勝昔無酒,持望白衣來。
破纇浮金英,雜蟻已盈杯。
何必探丹萸,結佩上高臺。
自不愧佳節,安聽發鴻哀。
分類: 九日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九日擷芳園會呈晏相公》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九日擷芳園會呈晏相公》是宋代梅堯臣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今日初見菊花,雖然還未開放。
但它比過去的沒有美酒更勝一籌,我期待著白衣之人的到來。
紅色的花瓣上有金色的斑點,杯中已經有了很多螞蟻。
為何還要去尋找紅色的丹萸,將它系在高臺上?
自己已經不辜負這美好的節日,安心地傾聽著鴻雁的哀鳴。
詩意:
這首詩詞寫的是九月初九的景象,主題是賞菊。詩人以菊花為意象,表達了對美酒的向往和期待,以及對佳人的思念之情。詩中通過描繪菊花的美麗和金色的斑點,以及杯中螞蟻的細節,展現了菊花花朵的細膩與絢麗。詩人通過對菊花的贊美,表達了對自己身處佳節卻無法與親人共享的無奈之情。同時,詩人以傾聽鴻雁哀鳴作結,營造出一種思鄉之情,表達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九月初九的景象,通過對菊花和螞蟻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細節的敏感和對美好事物的贊美之情。詩中使用了對比手法,將菊花與美酒、紅色的丹萸與白衣之人進行對比,突出了菊花的美麗與獨特。最后的鴻雁哀鳴,則給整首詩詞增添了一絲憂傷和離愁,使詩中情感更豐富。
此詩以細膩的描寫和情感表達展示了梅堯臣的才華。他通過對菊花的贊美,表達了對美酒和佳人的思念之情,同時也憑借對細節的觀察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傳達了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歲月變遷的感慨之情。整首詩詞意境清新,語言簡練,展現了宋代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對自然、人情的細膩描摹能力。
“持望白衣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ǔ rì xié fāng yuán huì chéng yàn xiàng gōng
九日擷芳園會呈晏相公
jīn rì shǐ jiàn jú, suī jiàn wèi huì kāi.
今日始見菊,雖見未會開。
yóu shèng xī wú jiǔ, chí wàng bái yī lái.
猶勝昔無酒,持望白衣來。
pò lèi fú jīn yīng, zá yǐ yǐ yíng bēi.
破纇浮金英,雜蟻已盈杯。
hé bì tàn dān yú, jié pèi shàng gāo tái.
何必探丹萸,結佩上高臺。
zì bù kuì jiā jié, ān tīng fā hóng āi.
自不愧佳節,安聽發鴻哀。
“持望白衣來”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