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伐山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野客伐山桂”全詩
勢危寧過馬,徑狹欲通樵。
小艇何妨系,離魂正此銷。
想君回首處,虹影在林椒。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曲漕橋送張秘校赴慶州幕》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是梅堯臣在宋代創作的《曲漕橋送張秘校赴慶州幕》。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
野客伐山桂,
橫為曲渚橋。
勢危寧過馬,
徑狹欲通樵。
小艇何妨系,
離魂正此銷。
想君回首處,
虹影在林椒。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曲漕橋上送別張秘校前往慶州的場景。詩中以自然景物和行旅情懷來表達離別之情。
首先,詩人將自己比作野客,伐取了山上的桂木來修建曲漕橋,使得橋橫跨在曲渚之上。這里的桂木象征著高潔和純正的品質,而橋橫跨曲渚則暗示著作者與友人的離別之事。
接著,詩人描述了橋的狀況,勢態危險,不適宜通過馬匹,徑路狹窄,僅能容納行人。這種景象進一步強調了離別的艱難和不舍之情。
然后,詩人提到了小艇系泊的情景,暗示著船只的離去。這一情節與前文的橋相呼應,共同表達了作者和友人之間的分離。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詩人以“想君回首處”來暗示友人離去后的回望,而“虹影在林椒”則是比喻友人的身影在離別后仍然存在于詩人的心中,猶如林椒中的彩虹。
整首詩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和離別情感的表達,展現了作者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離別之苦。同時,通過橋與船的形象,抒發了詩人對友人遠行的憂慮和不舍之情,以及友人身影在心中的長久留存。
“野客伐山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ū cáo qiáo sòng zhāng mì xiào fù qìng zhōu mù
曲漕橋送張秘校赴慶州幕
yě kè fá shān guì, héng wèi qū zhǔ qiáo.
野客伐山桂,橫為曲渚橋。
shì wēi níng guò mǎ, jìng xiá yù tōng qiáo.
勢危寧過馬,徑狹欲通樵。
xiǎo tǐng hé fáng xì, lí hún zhèng cǐ xiāo.
小艇何妨系,離魂正此銷。
xiǎng jūn huí shǒu chù, hóng yǐng zài lín jiāo.
想君回首處,虹影在林椒。
“野客伐山桂”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