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不爭先及春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曾不爭先及春早”全詩
曾不爭先及春早,能陪芍藥到薰風。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四月三日張十遺牡丹二朵》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四月三日張十遺牡丹二朵》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已過谷雨十六日,
猶見牡丹開淺紅。
曾不爭先及春早,
能陪芍藥到薰風。
詩意:
這是四月三日,已經過了谷雨十六天,
卻還能看到牡丹花剛剛開放,花色淺淡紅。
曾經不爭先搶春天的先機,
卻能陪伴芍藥花一同迎接春風的吹拂。
賞析:
這首詩詞以四月三日為背景,描繪了牡丹花的景象,并表達了一種深刻的意境和情感。詩人通過牡丹花的開放來反映時間的流轉,谷雨已經過去了十六天,春天的氣息仍然存在。牡丹花的淺紅色給人以溫暖和柔和的感覺,它們在這個時候嬌艷地綻放,為大自然增添了一抹明亮的色彩。
在詩的后兩句中,詩人表達了自己不爭先的性格和品質。他并不急于搶占春天的先機,而是能夠陪伴芍藥花一同迎接春風,表現出一種寧靜、隨遇而安的心態。這種態度讓人感到淡然而又真實,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順應,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內心深處的一種豁達和平和。
整首詩詞通過對春天的描繪,表現了一種寧靜、自然的美感和對生命的熱愛。詩人通過描寫牡丹花的開放和自己的心境,傳達了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和對生活的熱愛,展現了一種平和、寬容的生活態度。這首詩詞以簡潔、自然的語言表達了豐富的情感和意境,給人以舒適、寧靜的感受。
“曾不爭先及春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ì yuè sān rì zhāng shí yí mǔ dān èr duǒ
四月三日張十遺牡丹二朵
yǐ guò gǔ yǔ shí liù rì, yóu jiàn mǔ dān kāi qiǎn hóng.
已過谷雨十六日,猶見牡丹開淺紅。
céng bù zhēng xiān jí chūn zǎo, néng péi sháo yào dào xūn fēng.
曾不爭先及春早,能陪芍藥到薰風。
“曾不爭先及春早”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