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蒼古崖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蒼蒼古崖色”全詩
蒼蒼古崖色,疊疊老苔痕。
欲象巨鰲頂,俯當科斗盆。
唯愁作險說,平地起昆侖。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吳正仲遺二物詠之其二疊石》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吳正仲遺二物詠之其二疊石》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十片寒湖滑,
千秋白浪根。
蒼蒼古崖色,
疊疊老苔痕。
欲象巨鰲頂,
俯當科斗盆。
唯愁作險說,
平地起昆侖。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疊石景象。詩人以富有想象力的語言描繪了寒湖上滑動的石塊,這些石塊存在了千秋,根扎在湖水中。疊石蒼蒼,顯示出古崖的顏色,而疊疊的老苔痕跡則增添了歲月的滄桑感。這些疊石的形狀似乎要像巨大的鰲龜的背脊,它們傲然挺立,仿佛是科斗盆的形狀。詩人表達了對這些險峻疊石的景象的贊嘆,將平凡的地面比作巍峨的昆侖山。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形象生動的描寫,展現了疊石的壯麗景象。寒湖上的石塊被描述為滑動的、根扎在湖底的白浪之上,給人一種生動的感覺。疊石的顏色蒼蒼古樸,上面覆蓋著層層苔痕,顯示出歲月的痕跡和滄桑感。詩人通過將這些疊石比作巨鰲的背脊,揭示了它們的威嚴和莊嚴。同時,將它們的形狀與科斗盆相對應,形成了一種巧妙的對比,突出了疊石的高大和險峻。最后,詩人以將平地升起的昆侖山作為比喻,寓意著疊石之間的高聳與壯麗。整首詩詞以形象生動的描寫展示了疊石的壯麗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觀的敬畏和贊嘆之情。
“蒼蒼古崖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ú zhèng zhòng yí èr wù yǒng zhī qí èr dié shí
吳正仲遺二物詠之其二疊石
shí piàn hán hú huá, qiān qiū bái làng gēn.
十片寒湖滑,千秋白浪根。
cāng cāng gǔ yá sè, dié dié lǎo tái hén.
蒼蒼古崖色,疊疊老苔痕。
yù xiàng jù áo dǐng, fǔ dāng kē dǒu pén.
欲象巨鰲頂,俯當科斗盆。
wéi chóu zuò xiǎn shuō, píng dì qǐ kūn lún.
唯愁作險說,平地起昆侖。
“蒼蒼古崖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