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醪何處得同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白醪何處得同傾”全詩
怊惆杜公行底急,白醪何處得同傾。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至第四鋪二首》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至第四鋪二首》
作者:梅堯臣
朝代:宋代
輕舟已過第四鋪,
憶著陽關末尾聲。
怊惆杜公行底急,
白醪何處得同傾。
中文譯文:
輕舟已經駛過了第四個驛站,
回憶起陽關的最后一聲。
心情煩悶,杜公的行程非常緊迫,
白醪酒可以在何處共同飲盡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位詩人的旅途經歷和內心感受。詩人乘坐輕舟經過第四個驛站,回首追憶陽關的最后一聲。這里的陽關可以理解為陽關大道,是通往邊疆的要道,象征著遠行的邊塞之地。陽關末尾的聲音也許指的是邊關的警鐘聲或者守軍的號角聲,給人一種離別和別離的感覺。
詩人的心情感到悵惆不安,杜公的行程非常緊迫。杜公可能是指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詩作多以抒發憂國憂民之情著稱。詩人懷念杜甫的行蹤,或許是因為杜甫在他的詩中抒發了對邊塞生活的思考和關切。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寂寥和孤獨。白醪是一種清淡的酒,這里可以理解為一種象征,詩人想尋找一個可以共同傾訴的知己,但卻無從得知何處可以找到。詩人對于旅途中的孤獨和迷茫感到無奈。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旅途中的思緒和情感,描述了邊塞旅途中的別離和寂寥,傳達了對于遠行和邊塞生活的感慨和思考。同時也反映出宋代邊塞的艱辛和詩人對于杜甫的崇敬與懷念。
“白醪何處得同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ì dì sì pù èr shǒu
至第四鋪二首
qīng zhōu yǐ guò dì sì pù, yì zhe yáng guān mò wěi shēng.
輕舟已過第四鋪,憶著陽關末尾聲。
chāo chóu dù gōng xíng dǐ jí, bái láo hé chǔ dé tóng qīng.
怊惆杜公行底急,白醪何處得同傾。
“白醪何處得同傾”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