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爨不暖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晨爨不暖釜”全詩
晨爨不暖釜,朝飯亦輟匕。
遺我我所恤,食我我所恥。
我恥曾我求,我恤寧我止。
應乏豈在豐,赴義實未鄙,漂母殊下鄉,為惠得終始。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持國遺食》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持國遺食》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作者的貧困與清貧生活,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不公和貧困狀況的思考和反思。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乞食非為貧,
妻病妾且死。
晨爨不暖釜,
朝飯亦輟匕。
遺我我所恤,
食我我所恥。
我恥曾我求,
我恤寧我止。
應乏豈在豐,
赴義實未鄙。
漂母殊下鄉,
為惠得終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自身貧困的境遇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不公和貧困狀態的憂慮和思考。詩中的“乞食非為貧”表明作者并非因自己貧窮而乞討,而是因為妻子患病,妾也已經去世,導致生活困難,不得不乞求食物。
詩中描繪了作者清晨生火取暖的場景,但火爐不溫,鍋爐也不熱,即使早飯也無法繼續吃下去。這種貧困的生活狀況令作者感到羞恥,他不愿意依靠他人的施舍生活,而是希望能夠自力更生。
詩中的“遺我我所恤,食我我所恥”表達了作者對他人所賜食物的感激之情,但又對自己乞食的境遇感到羞恥。他表示自己羞于向他人乞求,寧愿停止乞討,也不愿意接受不義之物。
作者在最后兩句中表達了自己的思考和決心。他認為自己的貧困并非因為社會資源不足,而是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創造財富。他宣稱自己甘愿貧窮,也不會輕視那些為了正義而放棄富裕的人。在詩的結尾,作者提到自己的母親下鄉漂泊,為了別人的利益而奉獻,這種母愛的偉大與無私令作者深感敬佩。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揭示作者的貧困狀況和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貧困和不公的批判,展現了他對于正義和母愛的贊美。詩中流露出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貧困境遇的思考,以及對于人情世故的反思。
“晨爨不暖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í guó yí shí
持國遺食
qǐ shí fēi wéi pín, qī bìng qiè qiě sǐ.
乞食非為貧,妻病妾且死。
chén cuàn bù nuǎn fǔ, cháo fàn yì chuò bǐ.
晨爨不暖釜,朝飯亦輟匕。
yí wǒ wǒ suǒ xù, shí wǒ wǒ suǒ chǐ.
遺我我所恤,食我我所恥。
wǒ chǐ céng wǒ qiú, wǒ xù níng wǒ zhǐ.
我恥曾我求,我恤寧我止。
yīng fá qǐ zài fēng, fù yì shí wèi bǐ,
應乏豈在豐,赴義實未鄙,
piào mǔ shū xià xiāng, wèi huì dé zhōng shǐ.
漂母殊下鄉,為惠得終始。
“晨爨不暖釜”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