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紙如蠶書可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滿紙如蠶書可喜”全詩
琵琶日日有秋聲,雁過洞庭風入葦。
南斗戛湖波不起,長刀剡鋒碧耳耳。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銅瑩磨光幾里。
朝因吳客幅蒲輕,滿紙如蠶書可喜。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得余干李尉書綠示唐人于越亭詩因以寄題》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得余干李尉書綠示唐人于越亭詩因以寄題》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得余干李尉書綠示唐人于越亭詩因以寄題
余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對琵琶尾。
琵琶日日有秋聲,雁過洞庭風入葦。
南斗戛湖波不起,長刀剡鋒碧耳耳。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銅瑩磨光幾里。
朝因吳客幅蒲輕,滿紙如蠶書可喜。
詩意:
這首詩詞是梅堯臣寫給李尉的,李尉是他的朋友。詩中以越亭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越州地方的一些描述和感受。詩詞描繪了余水與越州的關系,將越州比作琵琶的尾部,強調了其地位和重要性。詩中還描述了琵琶聲、洞庭湖上的雁飛和微風吹過蘆葦的景象。詩詞的后半部分則描繪了南斗星無法破壞湖波的寧靜,以及長刀的鋒芒和閃耀的光彩。最后兩句描述了夜晚中的姱娥出現在寒溪中,她身上的青銅被打磨得光亮如鏡。整首詩表達了對越州山水和文化的贊美和喜愛。
賞析:
這首詩詞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越州的景色和特色。通過運用形象化的語言,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對越州的熱愛和對自然景色的細致觀察。以余水與琵琶的關系作為開頭,形象地表現了越州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和獨特性,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接著,通過琵琶聲、雁飛和風吹蘆葦的描繪,展現了越州的自然景觀和生活氣息。詩中的南斗星、長刀和姱娥這些形象,更為詩詞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最后兩句則以青銅瑩磨的景象結束,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
整首詩詞寫景生動,描繪細膩,通過對自然景色和文化特色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越州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同時,詩詞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修辭手法,使得詩意更為深遠,給人以美的享受。這首詩詞既是對越州山水的描繪,也蘊含了對自然與人文的思考和贊美,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滿紙如蠶書可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é yú gān lǐ wèi shū lǜ shì táng rén yú yuè tíng shī yīn yǐ jì tí
得余干李尉書綠示唐人于越亭詩因以寄題
yú shuǐ zhī yú yuè zhī bǐ, zhù jī xiāng duì pí pá wěi.
余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對琵琶尾。
pí pá rì rì yǒu qiū shēng, yàn guò dòng tíng fēng rù wěi.
琵琶日日有秋聲,雁過洞庭風入葦。
nán dòu jiá hú bō bù qǐ, cháng dāo shàn fēng bì ěr ěr.
南斗戛湖波不起,長刀剡鋒碧耳耳。
kuā é yè chū zài hán xī, qīng tóng yíng mó guāng jǐ lǐ.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銅瑩磨光幾里。
cháo yīn wú kè fú pú qīng, mǎn zhǐ rú cán shū kě xǐ.
朝因吳客幅蒲輕,滿紙如蠶書可喜。
“滿紙如蠶書可喜”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