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化何悲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示化何悲戚”全詩
已隨原火盡,空見野云飛。
寫影誰方丈,栽松舊翠微。
當年渡江缽,弟子獨將歸。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吊瑞新和尚》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吊瑞新和尚》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梅堯臣。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示化何悲戚,
俱焚只衲衣。
已隨原火盡,
空見野云飛。
寫影誰方丈,
栽松舊翠微。
當年渡江缽,
弟子獨將歸。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對瑞新和尚的哀悼和懷念之情。詩人用簡潔而深沉的語言,表達了他對和尚在火災中犧牲的惋惜和痛心。他們的衣袍都已經被火焰吞噬,只剩下空蕩蕩的僧袍。原本陪伴他們的和尚已經隨著火焰燃盡,現在只能在空曠的天空中看到它們的靈魂飛舞,像野云一樣飄蕩。
詩人還描繪了曾經與瑞新和尚一起生活的場景。他們在方丈中寫字,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他們曾經栽培過翠綠的松樹,這些松樹仍然在那里,但已經變得老舊。詩人回憶起當年他們一起渡江時所使用的缽,現在只有他一個弟子將它帶回。
賞析:
《吊瑞新和尚》通過簡練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對和尚的深深懷念和對他們遭遇的惋惜之情。詩中的衲衣象征著和尚的身份,被火焰吞噬后,只剩下空空的僧袍,傳達出一種無法挽回的失落和空虛感。詩人通過描述瑞新和尚曾經的生活場景,展現了他們的奉獻精神和對信仰的堅守。
詩中的"寫影誰方丈"一句,表達了詩人對和尚們身影的懷念,他們曾經在方丈中一起寫字,留下了他們的痕跡。"栽松舊翠微"一句,則描繪了他們曾經栽培過的松樹,這些松樹也成為了他們離去后的寄托,但現在已經老舊不再翠綠,體現了歲月的無情和變遷。
最后的兩句"當年渡江缽,弟子獨將歸"則表達了詩人作為和尚的弟子,帶著瑞新和尚的遺物,獨自返回的情景。這既是對瑞新和尚的深深思念,也體現了詩人對信仰的堅持和傳承。
整首詩以簡練的句式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感慨和思念之情。通過對和尚的描繪,詩人將生命的短暫和物質的消逝與信仰的力量相結合,表達了對和尚們無私奉獻精神的贊頌和對他們的深深懷念。
“示化何悲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iào ruì xīn hé shàng
吊瑞新和尚
shì huà hé bēi qī, jù fén zhǐ nà yī.
示化何悲戚,俱焚只衲衣。
yǐ suí yuán huǒ jǐn, kōng jiàn yě yún fēi.
已隨原火盡,空見野云飛。
xiě yǐng shuí fāng zhàng, zāi sōng jiù cuì wēi.
寫影誰方丈,栽松舊翠微。
dāng nián dù jiāng bō, dì zǐ dú jiāng guī.
當年渡江缽,弟子獨將歸。
“示化何悲戚”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二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