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路足昏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蔽路足昏埃”全詩
擺叢多落蕊,蔽路足昏埃。
逆水燕迎雨,將生鵝怕雷。
嵇康今轉懶,騎馬半途回。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韓子華約游園上馬後雨作遂歸》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韓子華約游園上馬後雨作遂歸》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誰邀請我賞玩春物,
忽然狂風云開。
花叢中花瓣紛紛落下,
路上塵土飛揚。
逆著水流的燕子迎風飛舞,
我馬上驚恐避雷聲。
如今我變得懶散起來,
騎馬只回了一半路程。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游園歸途中的情景。詩人受邀賞玩春景,卻突然遭遇狂風暴雨。花瓣飄落,塵土彌漫,燕子逆流而飛,而詩人的馬因為雷聲而驚恐。最后,詩人寫道自己變得懶散,只回了一半的路程。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游園歸途中的突發情況,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環境的感受和個人情緒的變化。詩中使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對比手法,通過描繪花叢中花瓣飄落、塵土飛揚的景象,以及逆水飛舞的燕子和驚恐的馬匹,形象地表現了風雨交加的瞬間場景。詩人將自然景物與個人情感相結合,表達了對突發變故的憂慮和自身狀態的轉變。
整首詩情感轉折鮮明,從最初的游園賞玩到突然的風雨,再到詩人個人情緒的變化,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感慨和對自身境遇的思考。這首詩具有鮮明的寫景特點,同時也透露出一種深沉的哲理意味,引發人們對生活中不可預知變化的思考。
“蔽路足昏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án zi huá yuē yóu yuán shàng mǎ hòu yǔ zuò suì guī
韓子華約游園上馬後雨作遂歸
shuí yuē wán chūn wù, kuáng fēng yún zhòu kāi.
誰約玩春物,狂風云驟開。
bǎi cóng duō luò ruǐ, bì lù zú hūn āi.
擺叢多落蕊,蔽路足昏埃。
nì shuǐ yàn yíng yǔ, jiāng shēng é pà léi.
逆水燕迎雨,將生鵝怕雷。
jī kāng jīn zhuǎn lǎn, qí mǎ bàn tú huí.
嵇康今轉懶,騎馬半途回。
“蔽路足昏埃”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