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應避俗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還應避俗喧”全詩
地猶隨世變,物豈與人存。
欲問移居意,還應避俗喧。
相期唯有月,夜夜在高原。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和胡公疏送嶼師移居寶光寺》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胡公疏送嶼師移居寶光寺》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天王寺,屬于宋朝的寺廟,曾經是梁朝太子的園林。地理環境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但自然界的物質并不會因為人類的存在而改變。如果你想問我為什么要搬遷居所,那是因為我想避開塵囂紛擾。我們約定只有月亮陪伴相伴,每個夜晚都在高原上度過。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梅堯臣對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思考和追求。詩人對于寺廟和園林的變遷表示了對時光流轉的感慨,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然界的敬畏和珍視。詩人選擇遷居寶光寺,是為了追求寧靜和避世的生活,遠離塵囂的喧囂和紛擾。在這里,他只希望與月亮為伴,在高原的夜晚靜靜地思考和感悟。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人文環境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于寧靜、避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詩人通過對天王寺和太子園的對比,抒發了對時間流逝和物質變遷的感嘆,凸顯了人類存在于自然之間的渺小和短暫。詩人選擇移居寶光寺,尋求避世的理由,并表達了對塵囂世俗的厭倦和回歸自然的渴望。他與胡公相約,相伴月夜,尋求心靈的寧靜和自我反思的空間。
整首詩詞以清新淡雅的語言描繪了自然風光和詩人的情感,展現了宋代文人追求寧靜、超脫塵世的生活理念。通過與自然的親近和對月夜的品味,詩人追求心靈的凈化和升華,表達了對于內心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整首詩詞流暢自然,表達了深沉的思考和對自然之美的贊美,給人以寧靜和舒適的感受。
“還應避俗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hú gōng shū sòng yǔ shī yí jū bǎo guāng sì
和胡公疏送嶼師移居寶光寺
sòng rì tiān wáng sì, liáng shí tài zǐ yuán.
宋日天王寺,梁時太子園。
dì yóu suí shì biàn, wù qǐ yú rén cún.
地猶隨世變,物豈與人存。
yù wèn yí jū yì, hái yīng bì sú xuān.
欲問移居意,還應避俗喧。
xiāng qī wéi yǒu yuè, yè yè zài gāo yuán.
相期唯有月,夜夜在高原。
“還應避俗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