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雖鷗與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此雖鷗與馴”全詩
此雖鷗與馴,鷗亦魚所避。
坐熊臨碧水,安得同一致。
然此海客心,還應無有愧。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和壽州宋待制九題其六狎鷗亭》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和壽州宋待制九題其六狎鷗亭》
朝代:宋代
作者:梅堯臣
群生自知機,不可欺以異。
此雖鷗與馴,鷗亦魚所避。
坐熊臨碧水,安得同一致。
然此海客心,還應無有愧。
中文譯文:
眾生皆懂得自己的機緣,不可欺騙以異類。
即使是鷗鷺也能馴服,但魚兒也會遠離鷗鷺。
如同坐在熊身邊臨水,怎能與它和諧一致。
然而這位遠離家鄉的旅客的內心,應當沒有愧疚之情。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題目是《和壽州宋待制九題其六狎鷗亭》。整首詩通過對鷗鷺和魚兒的描繪,抒發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同和不同種類之間的隔閡。
首先,詩人提到眾生都懂得自己的機緣,不可欺騙以異類。這里的眾生可以理解為各種生物,包括人類在內。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和特點,不應該被迫改變或欺騙。這種理解也可以延伸到人與人之間,強調相互之間應該尊重彼此的差異和個性。
其次,詩中提到鷗鷺雖然可以被馴服,但魚兒卻會遠離鷗鷺。這反映了自然界中不同物種之間的隔閡和自然規律。雖然鷗鷺和魚兒都生活在水中,但它們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界限和對立。這也可以引申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和隔閡,即使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也可能存在無法逾越的隔閡。
最后,詩人通過描繪一個海客坐在熊身邊臨水的場景,表達了這位旅客的心境。他遠離家鄉,置身于陌生的環境,但他的心境卻沒有愧疚之情。這里的海客可以理解為遠離故鄉的旅人,他們雖然身處陌生的環境,但他們的內心依然堅定,沒有迷失自我。這種心境可以理解為對自己的選擇和決定的堅持,同時也暗示著旅途中的孤獨和困苦。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自然界中不同物種之間的比喻,抒發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同和隔閡,同時表達了遠離家鄉的旅客內心的堅定和無愧。詩中所揭示的思考和感悟,使人們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產生深刻的思考和共鳴。
“此雖鷗與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shòu zhōu sòng dài zhì jiǔ tí qí liù xiá ōu tíng
和壽州宋待制九題其六狎鷗亭
qún shēng zì zhī jī, bù kě qī yǐ yì.
群生自知機,不可欺以異。
cǐ suī ōu yǔ xún, ōu yì yú suǒ bì.
此雖鷗與馴,鷗亦魚所避。
zuò xióng lín bì shuǐ, ān dé tóng yī zhì.
坐熊臨碧水,安得同一致。
rán cǐ hǎi kè xīn, hái yīng wú yǒu kuì.
然此海客心,還應無有愧。
“此雖鷗與馴”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