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室數來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織室數來觀”全詩
宮女豈不勤,帝袞得以完。
亦將成纁黃,非用競龍鸞。
意在奉宗廟,後人其可安。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二織室》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二織室》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常聞漢皇后,織室數來觀。
宮女豈不勤,帝袞得以完。
亦將成纁黃,非用競龍鸞。
意在奉宗廟,后人其可安。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對漢代皇后的贊美與思考。詩人常常聽說漢代皇后親自在織室織綢緞,因此他前去觀看。他想到宮女們必然勤勞辛苦,才能讓帝王的袞服完美無缺。然而,這種織造的目的并非為了與龍和鸞鳥的圖案競爭,而是出于對祖宗廟堂的敬意。因此,梅堯臣在詩中思考后人是否能夠理解并繼承這種精神,使祖先得到安寧。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對漢代皇后勤勞織綢緞的贊美之情。詩人通過贊揚皇后的勤勞和織造技藝,間接地贊美了帝王的袞服,強調了皇家的尊嚴和莊重。他同時思考了這種織造活動的意義,指出了它背后的文化價值,即對祖宗廟堂的敬意和尊重。梅堯臣通過這首詩詞,表達了對后人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理解和傳承這種精神,使祖先得到安寧和敬仰。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皇后織造綢緞的情景,同時抒發了詩人對這種活動深層次的思考和思念。這種對古代文化和傳統的思考,體現了梅堯臣對歷史和祖先的敬重和關注,也凸顯了宋代文人對美學和文化的追求。
“織室數來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sūn duān sǒu cán shǒu shí wǔ shǒu qí èr zhī shì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二織室
cháng wén hàn huáng hòu, zhī shì shù lái guān.
常聞漢皇后,織室數來觀。
gōng nǚ qǐ bù qín, dì gǔn dé yǐ wán.
宮女豈不勤,帝袞得以完。
yì jiāng chéng xūn huáng, fēi yòng jìng lóng luán.
亦將成纁黃,非用競龍鸞。
yì zài fèng zōng miào, hòu rén qí kě ān.
意在奉宗廟,後人其可安。
“織室數來觀”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