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手已為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腕手已為勞”全詩
燈下絡緯鳴,林端河漢白。
纖縷自有緒,虛輪運無跡。
腕手已為勞,誰經用刀尺。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三紡車》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的作者是宋代的梅堯臣,題目是《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三紡車》。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蠶月必紡績,
絲車方挑擲。
燈下絡緯鳴,
林端河漢白。
纖縷自有緒,
虛輪運無跡。
腕手已為勞,
誰經用刀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蠶絲的生產過程為題材,表達了詩人對蠶絲工藝的贊美和對從事蠶絲制作的勞動者的敬意。
詩的開頭兩句描述了蠶絲制作過程中的必要步驟:“蠶月必紡績,絲車方挑擲。”蠶絲的產量和質量與蠶的生長情況息息相關,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內進行紡織。詩中的“絲車”指的是紡絲的工具,而“挑擲”則表示精準的操作和掌握。
接下來的兩句“燈下絡緯鳴,林端河漢白”描繪了在夜晚的燈光下進行的紡織活動。燈光下工作的人們細致地編織著紗線,聽到絡緯時發出的聲音。這里的“林端河漢白”是借景描寫,形容夜晚寧靜的氛圍。
下一句“纖縷自有緒,虛輪運無跡”表達了紡織的熟練程度。纖細的紗線在工人的熟練操縱下,自然而然地形成紡織的細節和紋理。虛輪指的是紡車上的輪子,運轉時沒有明顯的痕跡,顯示了工人紡織技藝的高超。
最后兩句“腕手已為勞,誰經用刀尺”表達了從事蠶絲制作的勞動者的辛勞。他們長時間地使用手腕和雙手,但卻很少使用刀和尺子等工具,顯示了他們對紡織工藝的高度熟悉和嫻熟技巧。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蠶絲制作的細節和工藝,贊美了從事這一行業的勞動者的辛勤努力和高超技藝。通過對紡織過程中的細膩和技巧的描寫,詩人表達了對勞動者的敬意,并將他們的勞動與自然的和諧融合在一起。
“腕手已為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sūn duān sǒu cán shǒu shí wǔ shǒu qí shí sān fǎng chē
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十三紡車
cán yuè bì fǎng jī, sī chē fāng tiāo zhì.
蠶月必紡績,絲車方挑擲。
dēng xià luò wěi míng, lín duān hé hàn bái.
燈下絡緯鳴,林端河漢白。
xiān lǚ zì yǒu xù, xū lún yùn wú jī.
纖縷自有緒,虛輪運無跡。
wàn shǒu yǐ wèi láo, shuí jīng yòng dāo chǐ.
腕手已為勞,誰經用刀尺。
“腕手已為勞”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仄韻) 去聲二十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