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聞乘柸江上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忽聞乘柸江上歸”全詩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寄達觀禪師》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達觀禪師》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自然景物和禪修境界為題材,表達了詩人在塵世中追求心靈寧靜的愿望。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身在大梁塵土中,
心思隱靜云山里,
忽聞乘柸江上歸,
月下碧雞啼不巳。
詩意:
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禪修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內心寧靜和返璞歸真的追求。詩人置身于塵世之中,但他的內心卻追尋著隱靜的云山,希望能夠擺脫塵埃的紛擾,尋找內心的寧靜和自由。當他突然聽到乘柸歸來的船聲,以及在月光下碧雞的啼鳴,這些自然聲音使他更加感受到了禪修境界的存在。
賞析:
這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對身世和內心的對比描繪,表達了詩人追求內心寧靜和超脫塵世的渴望。詩人身處大梁的塵土之中,但他的心思卻在隱靜的云山之間。這種對比展示了詩人內心與外在環境的不同狀態,同時也反映了他對塵世的疏離和追求心靈自由的渴望。
詩中的乘柸江上歸和月下碧雞啼的描寫,進一步強調了詩人追求禪修境界的心情。乘柸江上歸的船聲和月光下碧雞的啼鳴都是自然界中的聲音,它們在寂靜的夜晚顯得格外清晰和動人,喚起了詩人對內心寧靜和超脫的渴望。這些聲音成為詩人思考和體悟禪修道路的啟示,使他的心靈更加平靜和安寧。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自然的意象展示了詩人對禪修和心靈寧靜的追求。通過對塵世與云山、外在與內心的對比,以及自然聲音的描寫,詩人表達了對超越塵世的渴望和對內心安寧的追求。這首詩獨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內涵,使人感受到了禪修的力量和追求內心自由的意義。
“忽聞乘柸江上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dá guān chán shī
寄達觀禪師
shēn zài dà liáng chén tǔ zhōng, xīn sī yǐn jìng yún shān lǐ,
身在大梁塵土中,心思隱靜云山里,
hū wén chéng pēi jiāng shàng guī, yuè xià bì jī tí bù sì.
忽聞乘柸江上歸,月下碧雞啼不巳。
“忽聞乘柸江上歸”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