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蒼墓門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蒼蒼墓門樹”全詩
賢者不在世,常恨埋蒿萊。
山根入溪泉,流響出夜臺。
東方見子胥,助濤高崔嵬。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寄題哀賢亭》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題哀賢亭》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蒼蒼墓門樹,亦有黃鳥哀。
賢者不在世,常恨埋蒿萊。
山根入溪泉,流響出夜臺。
東方見子胥,助濤高崔嵬。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對逝去賢者的懷念之情。詩中以墓門旁的樹木和黃鳥的哀鳴來描繪賢者的離去,作者常常懊悔賢者埋葬在荒涼之地。隨后,詩人以山根入溪泉,流響出夜臺的景象,意味著賢者的精神永存并在宇宙間流傳。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希望,希望能夠像東方的子胥那樣,助力波濤高聳,讓崇高的精神永遠存在于世間。
賞析:
《寄題哀賢亭》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婉轉的情感表達,表達了對賢者的思念和對賢者精神價值的贊美。詩詞開篇以蒼蒼墓門樹和黃鳥的哀鳴作為意象,將賢者的離去與自然景物相映襯,形成一種凄涼的意境。接下來,詩人表達了對賢者埋葬地的不滿和懊悔,顯示出對賢者價值的認同和對其沉寂的遺憾。
在描繪自然景物時,詩人運用了山根入溪泉,流響出夜臺的形象,將賢者的精神與自然界緊密聯系在一起,表達了賢者的精神永恒存在的信念。最后兩句以東方的子胥為例,表達了詩人的期望,希望賢者的精神能夠像子胥一樣在歷史長河中顯現,為社會和人民做出卓越的貢獻。
整首詩詞情感真摯,意境深遠,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歷史人物的引用,展示了作者對賢者精神的崇敬和對逝去賢者的懷念之情。這首詩詞通過表達對賢者的敬仰和對其精神的追求,呈現了一種理想化的情感世界,同時也表達了對社會和人民前途的美好期許。
“蒼蒼墓門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tí āi xián tíng
寄題哀賢亭
cāng cāng mù mén shù, yì yǒu huáng niǎo āi.
蒼蒼墓門樹,亦有黃鳥哀。
xián zhě bù zài shì, cháng hèn mái hāo lái.
賢者不在世,常恨埋蒿萊。
shān gēn rù xī quán, liú xiǎng chū yè tái.
山根入溪泉,流響出夜臺。
dōng fāng jiàn zi xū, zhù tāo gāo cuī wéi.
東方見子胥,助濤高崔嵬。
“蒼蒼墓門樹”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仄韻) 去聲七遇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