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背船頭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盡背船頭去”全詩
盡背船頭去,卻從船尾落。
須知取勢高,不是初飛錯。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驚鳧》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驚鳧》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梅堯臣。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驚飛的鳧鳥雖然躲避人群,但最終仍念念不忘過去停泊的地方。它試圖從船的頭部飛離,卻不斷落在船的尾部。應該知道,取得高處的位置,并不意味著就能一開始就飛得正確。
詩意:
這首詩以鳧鳥為象征,表達了人生中面對變遷和挑戰時的困惑和無奈。鳧鳥原本在某個地方安定下來,但由于某種原因被驚嚇而逃離,試圖逃離過去的困境。然而,它卻無法成功地飛離,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嘗試。詩人通過鳧鳥的經歷,表達了人們在面對新的環境和挑戰時,可能會犯錯、迷失方向,但也要明白成功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
賞析:
《驚鳧》通過鳧鳥的形象描繪了人生中常見的境遇和挑戰。鳧鳥原本是一種寧靜的鳥類,喜歡停留在水面上,享受安詳的時光。然而,當它遭遇到外界的干擾和驚嚇時,它試圖逃離,卻失敗了。詩人通過鳧鳥的經歷告訴我們,人生中有時候我們會面臨各種不確定的情況,不得不做出選擇和決策。然而,即使我們努力逃離過去的困境,有時候我們仍然會回到原點,重新面對相同的問題或困境。
詩人在最后兩句中提到了取勢高和初飛錯,意味著在面對困境時,我們也要有正確的態度和判斷力。取勢高意味著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不是盲目地逃避或做出錯誤的決策。初飛錯表示在一開始可能會犯錯誤,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再次嘗試或取得成功。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質樸的語言,表達了人生中常見的困惑和挫折,同時提醒人們要保持冷靜和樂觀的態度,勇敢面對挑戰,并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盡背船頭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g fú
驚鳧
jīng fú suī bì rén, zhōng liàn jiù suǒ pō.
驚鳧雖避人,終戀舊所泊。
jǐn bèi chuán tóu qù, què cóng chuán wěi luò.
盡背船頭去,卻從船尾落。
xū zhī qǔ shì gāo, bú shì chū fēi cuò.
須知取勢高,不是初飛錯。
“盡背船頭去”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