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懷聒不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幽懷聒不寐”全詩
枯桑因已驗,老病仍先知。
驚沙入陂隙,危葉墮綠枝。
幽懷聒不寐,山岳將恐移。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九月二十四日大風》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九月二十四日大風》是宋代詩人梅堯臣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大風席卷的九月二十四日的景象,并融入了詩人對自然變化的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秋飚無蹤跡,空中聲奔馳。
枯桑因已驗,老病仍先知。
驚沙入陂隙,危葉墮綠枝。
幽懷聒不寐,山岳將恐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大風的景象,表達了梅堯臣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生命無常的思考。
詩的開頭兩句“秋飚無蹤跡,空中聲奔馳”,描述了秋風的猛烈無蹤無跡,只能通過聲音感受到其奔馳的速度。這里,詩人通過對秋風的描繪,展示了自然界的強大力量和變幻無常的特性。
接著,詩人寫道“枯桑因已驗,老病仍先知”,意味著詩人通過觀察已經干枯的桑樹,預知到了老去和疾病的到來。這里,詩人將自然界的變化與人生的經歷相聯系,暗示了人生的無常和不可預測性。
詩的下半部分,“驚沙入陂隙,危葉墮綠枝。幽懷聒不寐,山岳將恐移。”,通過描繪沙塵被大風吹入裂隙之中、脆弱的葉子從綠枝上掉落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不安和憂慮。詩人的幽懷(內心思慮)擾亂了他的夜晚休息,同時他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震撼力量,仿佛山岳都會因此而動搖。
整首詩以風為主題,通過對風的描繪,表達了自然界的強大和變化無常,同時也借此反映了人生的無常和不可預測性。詩人融入了自己對老去、疾病和內心不安的思考,使得這首詩更具深度和哲理。
“幽懷聒不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ǔ yuè èr shí sì rì dà fēng
九月二十四日大風
qiū biāo wú zōng jī, kōng zhōng shēng bēn chí.
秋飚無蹤跡,空中聲奔馳。
kū sāng yīn yǐ yàn, lǎo bìng réng xiān zhī.
枯桑因已驗,老病仍先知。
jīng shā rù bēi xì, wēi yè duò lǜ zhī.
驚沙入陂隙,危葉墮綠枝。
yōu huái guā bù mèi, shān yuè jiāng kǒng yí.
幽懷聒不寐,山岳將恐移。
“幽懷聒不寐”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