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近有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淡墨近有跡”全詩
研青點無光,淡墨近有跡。
前林橫白云,復與後嶺隔。
孤舟川上人,引望不知夕。
安得老畫師,寫寄幽懷客。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看山寄宋中道》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看山寄宋中道》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梅堯臣。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前山不礙遠,斷處吐尖碧。
研青點無光,淡墨近有跡。
前林橫白云,復與后嶺隔。
孤舟川上人,引望不知夕。
安得老畫師,寫寄幽懷客。
中文譯文:
前方的山峰不妨礙視線遠處,山峰的斷處吐出尖峰如翠玉。
磨研的青墨點無光澤,淡墨近處有筆跡。
前方的林木橫云飄浮,再與后方的山嶺相隔。
孤舟在江上的旅人,引望著遠方,不知道何時到夜晚。
但愿能有一位老畫師,將我的幽懷寫成信件送給遠方的友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遠眺山水的景象,并表達了他的思念之情和寄托之意。
詩中的山峰并不妨礙視線遠處,斷崖上峰尖突出,形狀宛如碧玉。磨研的青墨似乎沒有光澤,但近看卻有明顯的筆跡。前方的林木被白云橫亙,與后方的山嶺相隔開來。孤舟上的旅人引領望遠,卻無法預知夜晚何時降臨。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思念之情和寄托之意。他希望能有一位老畫師,將他內心的愁思與思念寫成信件,寄給遠方的友人。這種寄情于畫的方式,展示了詩人對遠方友人的思念,同時也顯露了他對遠方友人的期望和渴望。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山水景色,通過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思緒。同時,詩人通過寄情于畫的方式,將自己的思念寄托于文字之中,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和渴望。整首詩情景交融,意境深遠,展示了宋代詩人對山水和情感的獨特抒發方式。
“淡墨近有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àn shān jì sòng zhōng dào
看山寄宋中道
qián shān bù ài yuǎn, duàn chù tǔ jiān bì.
前山不礙遠,斷處吐尖碧。
yán qīng diǎn wú guāng, dàn mò jìn yǒu jī.
研青點無光,淡墨近有跡。
qián lín héng bái yún, fù yǔ hòu lǐng gé.
前林橫白云,復與後嶺隔。
gū zhōu chuān shàng rén, yǐn wàng bù zhī xī.
孤舟川上人,引望不知夕。
ān dé lǎo huà shī, xiě jì yōu huái kè.
安得老畫師,寫寄幽懷客。
“淡墨近有跡”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