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作山陽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久作山陽客”全詩
河氣知寒早,嵐煙覺暮昏。
犬鳴林外火,笛響中月村。
久作山陽客,逢人為寄言。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劉秀才歸河內》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劉秀才歸河內》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君家在太行山下,應該近鄰蘇門。
河水的氣息知道冷意降臨,霧氣讓人感覺日暮黃昏。
林外的狗在叫,笛聲響徹中秋的村莊。
我長久以來作為山陽的客人,每次遇到他人都會寄予言語。
詩意:
這首詩以冷冽的風景為背景,描繪了劉秀才歸河內的情景。詩中描述了太行山下的景色,暗示了秋天的寒冷和夜晚的陰郁。作者通過描寫狗的叫聲、笛聲和村莊的月色,表達了游子遠離家鄉的孤獨和思鄉之情。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長久以來作為山陽的客人,每次遇到他人都會寄托心中的話語。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和歸鄉的情感,展現了宋代文人的典型思維和情感表達方式。詩人以太行山下為背景,運用一系列意象來渲染秋天的涼爽和黃昏的幽寂。河氣知寒、嵐煙覺暮昏的描寫,使讀者感受到了秋天的寒冷和凄涼。林外狗的叫聲和笛聲的回蕩,則進一步強調了歸鄉的人的孤獨和遠離家鄉的感受。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長期以來作為山陽客人的心情,逢人即寄托心中的言語,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總體上,這首詩通過簡練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秋天的寒冷和夜晚的凄涼,同時表達了歸鄉者的孤獨和思鄉之情。通過對自然景色和情感的交融,詩人成功地表達了對家鄉和親人的深深思念之情,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久作山陽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iú xiù cái guī hé nèi
劉秀才歸河內
jūn jiā tài xíng xià, yīng fù jìn sū mén.
君家太行下,應復近蘇門。
hé qì zhī hán zǎo, lán yān jué mù hūn.
河氣知寒早,嵐煙覺暮昏。
quǎn míng lín wài huǒ, dí xiǎng zhōng yuè cūn.
犬鳴林外火,笛響中月村。
jiǔ zuò shān yáng kè, féng rén wéi jì yán.
久作山陽客,逢人為寄言。
“久作山陽客”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