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欲取公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皆欲取公卿”全詩
自是俗儒陋,非於吾道輕。
昔由羔雁聘,今乃草萊并。
不措一辭去,緣何祿代耕。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明經試大義多不通有感依韻和范景仁舍人》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明經試大義多不通有感依韻和范景仁舍人》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明經與進士,皆欲取公卿。
自是俗儒陋,非於吾道輕。
昔由羔雁聘,今乃草萊并。
不措一辭去,緣何祿代耕。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時人追求功名地位的批評和思考。明經和進士都是科舉考試中的高級稱號,他們都渴望成為朝廷的官員。然而,作者認為這種追逐功名的行為使得俗世的儒者變得淺薄,不符合他自己的道德觀念。過去,曾經有人因才能而被征召為朝廷官員,而現在卻有很多人卻只能在田間勞作。作者不明白為什么地位和財富能夠取代人們追求真理和道德的行動。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科舉和功名追求的批評,表達了作者對于現實社會中價值取向的反思。作者認為,追求功名地位的人往往在追逐權勢的過程中,迷失了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變得膚淺和俗氣。他對于這種現象表示不解和失望,并通過對過去和現在的對比,強調了價值觀的變遷和對道德觀念的質疑。
梅堯臣作為宋代的文學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獨特的表達方式而聞名。這首詩詞體現了他對于社會現象和人性的觀察和思考,同時也展示了他對于儒家傳統價值的思考和批判。通過這首詩詞,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于追求功名地位的空虛與虛偽的擔憂,以及對于真理和道德的堅守和追求的呼喚。
“皆欲取公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íng jīng shì dà yì duō bù tōng yǒu gǎn yī yùn hé fàn jǐng rén shè rén
明經試大義多不通有感依韻和范景仁舍人
míng jīng yǔ jìn shì, jiē yù qǔ gōng qīng.
明經與進士,皆欲取公卿。
zì shì sú rú lòu, fēi yú wú dào qīng.
自是俗儒陋,非於吾道輕。
xī yóu gāo yàn pìn, jīn nǎi cǎo lái bìng.
昔由羔雁聘,今乃草萊并。
bù cuò yī cí qù, yuán hé lù dài gēng.
不措一辭去,緣何祿代耕。
“皆欲取公卿”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