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頸無鳴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縮頸無鳴聲”全詩
奈何暮雨來,復值寒風生。
濕毛染泥滓,縮頸無鳴聲。
爾輩正若此,猶勝被堅兵。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牽船人》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牽船人》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梅堯臣。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沙洲上,有只折斷了腳的雁,它飛行時的姿態仿佛是有人在鋪展翅膀。
然而,不幸的是,暮雨降臨,寒風又起。
它的羽毛濕透了,沾滿了泥漿,收縮著脖子,無法發出鳴叫。
這些雁類,就像這樣無助,竟然還勝過那些裝備堅固的戰士。
詩意:
《牽船人》通過描寫一只折斷了腳的雁,表達了作者對困境中的弱者的同情和敬佩之情。詩中的雁被暮雨和寒風所困擾,羽毛濕透,無法展翅飛翔,無法發出鳴叫,顯得無助和脆弱。然而,盡管如此,這些雁卻能夠在困境中堅持生存,作者因此認為它們勝過那些裝備堅固的戰士。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堅韌精神的贊美。
賞析:
《牽船人》以簡潔而富有意象的語言,揭示了生命的脆弱與堅韌并存的真理。詩中的雁被描繪成了一個具體的形象,通過對雁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弱者的同情和敬佩之情。詩人通過對雁的形象描寫,將生命的脆弱和堅韌對比得鮮明而深刻。即使在困境中,這些雁仍然堅持生存,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詩人以此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堅韌精神的贊美。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對雁的描寫,傳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詩人以雁作為象征,表達了對那些在困境中堅持不懈的人們的敬意。詩中的意象簡練而深刻,語言流暢自然,給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鳴。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感悟,是一首值得欣賞和品味的佳作。
“縮頸無鳴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ān chuán rén
牽船人
shā zhōu zhé jiǎo yàn, yí rén pù chì xíng.
沙洲折腳雁,疑人鋪翅行。
nài hé mù yǔ lái, fù zhí hán fēng shēng.
奈何暮雨來,復值寒風生。
shī máo rǎn ní zǐ, suō jǐng wú míng shēng.
濕毛染泥滓,縮頸無鳴聲。
ěr bèi zhèng ruò cǐ, yóu shèng bèi jiān bīng.
爾輩正若此,猶勝被堅兵。
“縮頸無鳴聲”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