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回邑郭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山回邑郭見”全詩
崖壁人畏崩,芹泥岸長固。
山回邑郭見,馬入云煙暮。
宰茲雖所淹,況與鄉黨附。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送侯寺丞知鞏縣》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侯寺丞知鞏縣》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送別侯寺丞前往鞏縣的情景,通過自然景物和人物描寫,表達了對離別的思念和對友誼的珍重。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伊洛合河流,正臨歸鞏路。
伊洛河與合河匯流,正好在通往鞏縣的路旁。
崖壁人畏崩,芹泥岸長固。
陡峭的山崖上的人們擔心崩塌,芹泥岸邊卻長久穩固。
山回邑郭見,馬入云煙暮。
山巒回環,城邑的郭墻可見,馬兒穿越云霧,消失在夜幕中。
宰茲雖所淹,況與鄉黨附。
即使在這里停留,也難以割舍與鄉親們的情誼。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動,展現了離別的情感和對友誼的思念。伊洛河與合河的交匯處,象征著離別的起點,詩人站在這里目送侯寺丞踏上歸鞏的路程。崖壁的險峻和芹泥岸的堅固,形象地表達了離別時的不舍和對友誼的珍重。山巒回環、城邑的郭墻和馬兒穿越云霧的描寫,增加了詩詞的意境和情感的張力。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即使留在這里也難以割舍與鄉親們的情誼,顯示了詩人對友誼的深深眷戀。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和情感的抒發,展現了離別的情感和對友誼的思念。它既有著宋代詩詞的特點,又表達了人們對友誼的珍重和對離別的不舍之情,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感染力。
“山回邑郭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hóu sì chéng zhī gǒng xiàn
送侯寺丞知鞏縣
yī luò hé hé liú, zhèng lín guī gǒng lù.
伊洛合河流,正臨歸鞏路。
yá bì rén wèi bēng, qín ní àn zhǎng gù.
崖壁人畏崩,芹泥岸長固。
shān huí yì guō jiàn, mǎ rù yún yān mù.
山回邑郭見,馬入云煙暮。
zǎi zī suī suǒ yān, kuàng yǔ xiāng dǎng fù.
宰茲雖所淹,況與鄉黨附。
“山回邑郭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