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馳出西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鳴馳出西域”全詩
漢驛凌云去,胡人踏雪牽。
常時識風候,過磧辨沙泉。
老覺肉封側,猶蒙錦帕鮮。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橐馳》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橐馳》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梅堯臣。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鳴馳出西域,銜尾自連連。
漢驛凌云去,胡人踏雪牽。
常時識風候,過磧辨沙泉。
老覺肉封側,猶蒙錦帕鮮。
詩意:
這首詩以描繪西域交通線路上的馬車為主題,表達了旅行和邊疆生活的艱辛與奇特之處。詩人通過描寫馬車行進的場景,表達了對邊疆旅行的理解和感受,展現了邊塞風光的壯麗和邊疆生活的艱難。
賞析:
這首詩以生動的形象描繪了西域馬車的奔馳景象。"鳴馳"和"銜尾自連連"形容馬車奔馳的速度和連綿不斷的馬隊。"漢驛凌云去,胡人踏雪牽"表達了漢人和胡人在邊疆上的往來和交流,同時也暗示了邊疆的嚴寒和艱險。
詩中提到的"風候"、"磧"和"沙泉"是邊塞地區常見的自然景觀。"識風候"表示詩人對邊疆的氣候和風情有所了解,"過磧辨沙泉"則表明他在旅途中能夠辨別沙漠中的道路和水源,顯示了他作為一個邊塞旅行者的聰明才智。
詩的最后兩句"老覺肉封側,猶蒙錦帕鮮"揭示了詩人在旅途中的辛勞和奔波,他已經年老體衰,但仍然堅持著邊疆巡查的工作。"肉封"指的是面部因寒冷而腫脹,"錦帕鮮"則表明他依然保持著精神的鮮明和高昂。
這首詩通過對邊塞馬車的描繪,生動地展示了邊塞風光和邊疆生活的艱辛。詩中融入了對風候、沙漠和邊塞旅行的描寫,體現了詩人對邊塞地區的深入觀察和了解。詩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了對邊塞生活的贊美和敬意,展示了邊塞人民的堅韌和不屈精神。整體上,這首詩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通過生動的描寫和形象的對比,展現了邊疆生活的苦難與壯麗,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鳴馳出西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uó chí
橐馳
míng chí chū xī yù, xián wěi zì lián lián.
鳴馳出西域,銜尾自連連。
hàn yì líng yún qù, hú rén tà xuě qiān.
漢驛凌云去,胡人踏雪牽。
cháng shí shí fēng hòu, guò qì biàn shā quán.
常時識風候,過磧辨沙泉。
lǎo jué ròu fēng cè, yóu méng jǐn pà xiān.
老覺肉封側,猶蒙錦帕鮮。
“鳴馳出西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